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一、单项选择题1.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2.“1405~1433年、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B.麦哲伦环球航行C.哥伦布远洋航行D.欧洲国家的“三角贸易”3.“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哥伦布到达美洲C.郑和下西洋D.麦哲伦环球航行4.“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马克思这一评价中涉及的航海事件包括①郑和下西洋②哥伦布到达古巴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达伽马到达印度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在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前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在积极开辟新航路。其中在哥伦布远航美洲之前进行远航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麦哲伦D.哥伦布6.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下列哪些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横渡了大西洋?()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C.郑和下西洋只为政治目的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8.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哥伦布远洋航行早()A.半个多世纪B.一个世纪C.一个半世纪D.两个世纪9.首先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A.麦哲伦环球航行B.郑和下西洋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D.白令的探险活动10.下列四位欧洲航海家中:到达过东方(亚洲)的有(???)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C.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D.加速了美洲的开发12.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D.郑和下西洋1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1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A.张骞通西域B.郑和下西洋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下表为“新航路开辟一览表”,据此可知()航海家国别派遣国家航行线路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从西班牙起程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绕过非洲大陆,进入印度洋。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沿迪亚士航道,到达印度等地。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率领的船队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①四位航海家都到达了亚洲②哥伦布、麦哲伦相信地球是圆形的③欧洲与亚洲的交通往来由此开始④葡萄牙、西班牙推动了新航路开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6.人类通过航海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通过航海家的活动认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图回答: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航线的开辟者到达哪里?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材料三:在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请从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和影响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7.简答题,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1)明朝哪位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庞大的郑和船队从中国哪个港口出发?最远到达哪里?(3)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4)试分析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中哥伦布航行的是哪条路线?(用字母表示)他的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指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3)新航路开辟之前,在中国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4)有人说哥伦布是恶魔,有人说哥伦布是英雄,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解析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选项符合题意。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A正确。麦哲伦航行的时间是1519-1522年,故排除B项。1492年,哥伦布远洋航行,故排除C项。“三角贸易”使从欧洲出发,到非洲,然后到美洲,最后回到欧洲,路线不同,故排除D项。故选A。3.C【解析】此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由“船队”可以直接排除“张骞通西域”;由“亚非”排除“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的船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航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只有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选C。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评价的航海事件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事件包括哥伦布到达古巴;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到达印度,故D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时期发生的航海事件。故排除ABC项。故选D。5.A【解析】迪亚士远航始于1487年,达·伽马远航始于1497年,麦哲伦船队远航始于1519年,哥伦布远航始于1492年,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程,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③④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迪亚士和达·伽马没有横渡大西洋,排除①②,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所以答案选C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1433年,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时间是1492年,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哥伦布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9.A【解析】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尽了千辛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介入岛上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杀死.最后,船队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员.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从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10.C【解析】迪亚士最远到达好望角,未到达过亚洲;达.伽马最远到达过亚洲印度;哥伦布向西到达美洲大陆,未达到亚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亚洲。②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择C。1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联系,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仅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排除;CD选项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12.B【解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其中能够最科学最直观地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和地球仪。1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ACD不符合题意,选择答案B。14.B【解析】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由“印度尼西亚”、“开哥麦探险先河”,可判断出这幅对联歌颂的是郑和下西洋,故B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与印度尼西亚无关,排除A;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与印度尼西亚无关,排除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晚于郑和下西洋,排除D。故选B。15.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一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没到过亚洲;欧洲与亚洲的交通往来早在西汉通西域就开始有记载了,因此排除选项①③,只有选项C.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16.(1)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分)哥伦布最远到:美洲(3分)(2)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亚非拉的贫穷和落后。而郑和是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沿途烧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促进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缅怀。(6分)正反例子充分表明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3分)【解析】(1)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新航路的开辟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和是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沿途烧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促进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缅怀。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亚非拉的贫穷和落后。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17.(1)明成祖,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4)提示:(任选三条)①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统治者的支持。③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船队成员的团结合作。⑤郑和具备的优秀品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1)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2)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行使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用瓷器丝绸换回当地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4)此问考查的是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此问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需要从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为本题服务。学生首先考虑在海上航行的条件,作为航海首先具备的客观条件是船只,水手,航行的经验和航向等: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其次考查主观条件,航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的支持。此次航行是为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故说明当时明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这也是重要条件。作为人为的活动,能取得成功,领导者,团队的合作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范围。18.(1)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2)新航路的开辟。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西方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答出两点即可(3)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后者是殖民侵略活动。(4)选择哪一个观点都行或把两者结合起来亦可。要表明理由。支持哥伦布恶魔:他把殖民侵略带到了美洲,造成了美洲的贫穷与落后。支持哥伦布英雄:他开辟了美洲新大陆,将殖民掠夺的财富带回了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古巴,因此图中哥伦布航行的是A;他的贡献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世界隔绝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西方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在性质上的区别: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新航路的开辟是殖民侵略活动。(4)有人说哥伦布是恶魔,有人说哥伦布是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该支持哥伦布英雄:因为他开辟了美洲新大陆,尽管在美洲进行殖民掠夺,但是总体上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