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1维新变法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严复,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为了深入研究他在维新变法过程中的贡献,我们可以选择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是A.《钦定藏内善后程》B.《天演论》C.《革命军》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强学会的建立B.“公车上书”C.《定国是诏》的颁布D.保国会的建立3.下列所述,不属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是()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4.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康广仁D.慈禧太后5.“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A.康广仁B.谭嗣同C.刘光第D.杨深秀6.下列哪个时期出生的人有可能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康乾盛世”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7.下列观点能够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思想理论支持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天不变,道亦不变C.物竞天择,优胜劣汰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在1895—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9.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共有的内容是()A.改革政府机构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创办报刊10.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11.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找到了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剧作品,他们准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观看,排出了四种观看顺序,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①《林则徐》②《戊戌风云》③《甲午风云》④《火烧圆明园》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12.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骡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13.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1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是没地方可逃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甘为变法而捐躯15.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与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A.李鸿章的洋务运动B.袁世凯的反动统治C.孙中山的辛亥革命D.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材料二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很多的史学家认为:“在向西方学习上,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变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次’,不变的是体制;维新变法也变了,变的是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不单是皮毛。”材料三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犹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巩固朝廷。”(1)材料一中“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的代表人物提出的口号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皮毛”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有哪些?(3)材料二中,中国维新派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叫什么?请简单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复兴之路》(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戊戌政变记》(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3)这种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答案解析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他所译的《天演论》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B正确;《钦定藏内善后程》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据。A错误;《革命军》是近代邹容的作品。C错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代表作之一。D错误。综上故选B。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B正确;强学会是维新变法运动创办的学会,宣传维新思想。A错误;《定国是诏》的颁布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C错误;保国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8年4月12日在北京成立。这一组织成立晚于公车上书。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符合题意;BCD项都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故选择A。4.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逃亡国外,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C符合题意;曾国藩、李鸿章没有参加戊戌变法,AB不符合题意;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5.B【解析】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杀,材料中的诗歌体现了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B符合题意;ACD属于戊戌六君子,但不是诗歌作者,排除。故选B。6.D【解析】依据所学内容:“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可知,这个人要出生在1878年以后,故出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人最有可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故选D;ABC项都在戊戌变法前,排除。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强调的是变革的重要性,C正确;A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指导思想,排除;B是守旧派的思想,排除;D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故选C。8.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等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因此在1895—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的主题应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B项正确;严厉禁烟主要发生在19史记40年代,并且康有为没有强调禁烟,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师夷长技、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主要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1895年洋务运动失败,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提出于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9.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62年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等,所以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故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共有的内容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故C符合题意;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报刊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0.A【解析】依据所学,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中并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A正确;BCD都属于戊戌变法的政令,排除。故答案是A。11.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反映的是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戊戌风云》反映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史实;《甲午风云》反映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1956-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是①④③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洋务运动结束”“维新运动早产”说明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而此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维新变革,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B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项错误;大力倡导实业救国的是张謇,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13.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D【解析】试题分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中的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所以答案是D。15.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年代尺时间不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大概情况如下:1913年7月,袁世凯调整政府机构,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议员证书、徽章,使得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另外组织御用的“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5月,“政治会议”根据袁世凯的旨意,炮制出一部《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总统的权力扩大到专制皇帝一样大。1914年,他恢复了封建时代的官吏考试制度和各种封建职官的名称。他还先后到孔庙和天坛去祀孔、祭天,率领文武官员,身穿古式服装,行跪拜礼,重演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接受帝位,宣布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极大典,正式爬上皇帝宝座。与年代尺时间不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与年代尺时间不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1)实践活动提出的口号:“自强”、“求富”。(2)“皮毛”是指: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进行造船制器,创办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积极意义: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任答其中两点)(3)公车上书。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清政府守旧势力的破坏;或脱离人民群众;帝国主义的破坏等。【解析】(1)根据材料“从19世纪60年代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可知这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由材料二“在向西方学习上,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变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次’,不变的是体制;维新变法也变了,变的是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不单是皮毛。”可知,材料中的“皮毛”是指西方军事(科学)技术,有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进行造船制器,创办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等。根据材料三“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巩固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大量西方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由于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清政府守旧势力的破坏;或脱离人民群众;帝国主义的破坏等原因,所以最终失败了。17.(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1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图2反映的是公车上书,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可知,材料中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都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3)据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原因,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所以说“戊戌六君子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18.(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是在变法内容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造成。(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是因为: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②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寄希望于袁世凯,由于他的出卖告密,而遭到失败。③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最后发动政变而失败。【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所以,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的变法内容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开放言论,才出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是因为: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寄希望于袁世凯,由于他的出卖告密,而遭到失败。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最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