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8.1.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王乐同学计划在假期中去寻访探究太平天国的都城遗迹,他应去的城市是(

A.西安
B.南京
C.北京
D.上海
2.“多行不义必自毙”,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太平军击毙于(

A.南京
B.青浦
C.慈溪
D.苏州
3.一位同学参加《开心辞典》节目,她回答的问题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假如她打电话向你求助,你应该告诉她正确答案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4.它曾有“万园之园”美誉,它曾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却成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标记。这里的“它”是指(

A.云冈石窟
B.承德避暑山庄
C.北京故宫
D.圆明园
5.下列事件中被认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的是(

A.英国侵略军炮轰广州
B.“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6.屈辱的近代史记录了中国一幕幕的灾难,其中首都的沦陷更反映了国家的贫弱。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一次沦陷是在________时期。(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雅克萨之战
7.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A.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镇压义和团运动
8.以下条约内容不属于《天津条约》的是(

A.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D.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9.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用如此行径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法国
D.俄国
10.2013年6月25日晨,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运抵北京。这两件国宝当年流失海外与哪场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
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请你根据歌词判断该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期间?(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12.请将下列信息组合,然后选择与之相关的地区。下列选项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是中国西部的门户,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要冲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对该地均有夺取之心
③19世纪70年代该地的收复者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人物
④当今“东突”恐怖组织企图将该地分裂出中国
A.香港
B.辽东半岛
C.新疆
D.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1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以下史实能支持这一说法的是(

A.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B.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C.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城
D.引发了天平天国运动
14.拼博实千,展古域新颜;凝心聚力,课八婺新篇。(讲好金华故事)文物是历史的见证。2019年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的古子城古建筑群承载着金华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建于19世纪中叶的侍王府见证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材料二: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中的“夏宫”指什么?“夏宫”是在哪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2)材料二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谁?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如何?
(3)材料二中说“俄国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说明得到哪些好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
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
(3)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国家没有参战,却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它是哪个国家?
1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
材料二: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三:“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1)金田起义的农民领袖是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文件的内容?这一文件为什么在当时没能真正实施?
(3)导致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除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4)“莫将成败论英雄”,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解析
1.B
【解析】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B正确;ACD不是太平天国都城。ACD错误。综上故选B。
2.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得知,1860年,太平军在李秀成的领导下,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严惩了洋枪队。C正确;ABD与事实不符。ABD错误。综上故选C。
3.D
【解析】
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俄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正确;英国在《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但比俄国少。A错误;法国和美国没有割占中国领土。BC错误。综上故选D。
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遗址成为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标记。D正确;云冈石窟、承德避暑山庄、故宫均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损毁。ABC错误。综上故选D。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符合题意;“马神甫事件”是法国挑起战争的借口,排除B;“亚罗号事件”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排除C;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排除D。故选A。
6.B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清朝都城北京,洗劫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近代史上中国首都第一次沦陷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但并没有攻陷清朝都城北京,A排除;太平天国是近代历史上农民发动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而且太平军并没能攻占清朝都城北京,C排除;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年间在东北地区组织的反击沙俄的重要战役,迫使沙俄签订了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D排除。故选B。
7.C
【解析】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英法再次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故C符合题意;A与鸦片战争有关,B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列强联合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北京条约》将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B符合题意;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给法国赔款200万两。ACD与题不符。综上故选B。
9.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选D,排除ABC。
10.B
【解析】
根据“圆明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致大量国宝流失在外。B正确;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进入北京。A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火烧圆明园。D错误。综上故选B。
11.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火烧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洗劫,所以C项符合题意;中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2.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新疆等地,最远到达欧洲大秦。19世纪六七十年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谋夺我国新疆地区大片领土。同时英国和俄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七十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当今东突势力企图分裂新疆。因此综合四条线索可知,这一地区是新疆。C正确;香港岛、辽东半岛与东三省不属于西部地区。ABD错误。综上故选C。
13.C
【解析】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故C符合题意;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与法国无关,排除A;1843年的《南京条约》附件中允许侵略者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排除B;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故选C。
1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侍王府则是太平天国时期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始建于公元1861年,是目前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古建筑。因此建于19世纪中叶的侍王府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选项A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1898年兴起的,B排除;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掀起的,C排除;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D排除。故选A。
1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民起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列强的侵略,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同时,后期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②④符合题意;运动规模空前、平均主义理想在以前的农民起义中就存在,故排除含有①③的ACD项。故选B。
16.(1)火烧圆明园;园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帮凶
(3)趁火打劫强占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4)落后就要挨打;侵略者残暴成性;发奋学习,建设强大祖囯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问:根据“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另一个叫做英吉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宫指的是圆明园。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第一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和法国。第二问: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了英法的帮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强占中国领土。二者是中国的屈辱史,它们启发我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要发愤图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17.(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3)沙俄。
【解析】
(1)依据材料“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可知,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3)依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没有参战,却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1)洪秀全。
(2)《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
?
(3)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统治者的腐败等。
?
(4)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积极作用。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确定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但由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是指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事变,领导者之间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使太平天国由盛而衰,后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统治者的腐败,农民阶级本身局限性等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4)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