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单项选择题1.列强侵华,国人慨叹:“天涯何处是神州?”此句最有可能描述的时期是()A.鸦片战争时期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期2.近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A.18世纪初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末3.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义和团由反清转变为反帝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4.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拐点。这一拐点最大的影响是A.使中国支付了大量白银等财富B.是中国丧失了独立的关税权C.列强开始对中国大量输出商品D.列强扩大在华经济势力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根据“太平军洋枪队”“甲午战争”“廊坊战役”等视频材料,我们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A.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B.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C.反抗侵略英勇斗争D.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程6.《亚细亚的孤儿》是我国台湾作家吴浊流成名的长篇小说,本书对当年的台湾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身体认同,其矛盾与混乱的心理有深刻描绘,内容叙述了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欺压……使台湾成为“孤儿”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8.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D.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9.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锋向前,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A.丁汝昌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10.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甲午中日战争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列强侵入北京城有关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的清军水师是A.北洋舰队B.福建水师C.湘军水师D.南洋水师13.近代台湾经历“割占——回归”的历程。与这一“历程”相关的战争分别是()①鸦片战争②甲午中日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抗日战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4.有学者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A.公车上书B.收复新疆C.黄海海战D.虎门销烟15.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16.1894年当慈禧太后正在举行六十寿辰庆典的时候,下列哪些叙述可能是真的?()①美国独立战争开始②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正节节败退③英国工厂里的工人正在电灯下干活④明治维新在德川幕府镇压下失败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时,有人曾发表言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欧洲卖给北洋水师炮弹合格,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材料二: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材料三:在《解放日报》上刊登翟骏的文章,指出:反思历史、冷静客观,如果深陷“激情”,有时就不免产生一些虽不全错,但是比较“粗鄙化”的反思。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者在看待历史问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2)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有些人对历史的反思是比较“粗鄙化”的?结合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A条约。这次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B条约。该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材料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C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四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了给她过万寿节,从1892年开始,朝廷就开始组成以辅政王大臣为首的60庆典组委会,全方位操办万寿大典。庆典费用主要来源:从军费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前方战事吃紧,而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庆典大肆挥霍。——摘自人教网(1)材料一、二、三中的A、B、C分别是哪三个不平等条约?(2)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一例。(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有哪些?19.2014年中国甲午马年,回望120年前的甲午年,中日海军一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以下是电影《甲午大海战》中的经典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镜头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幼童留学欧洲镜头二: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君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邓世昌镜头三:历史上的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纳尔逊(英)(1)福州船政学堂的幼童留学欧洲,得益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中的旗号是对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郑君向大海深处驶去指哪一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材料中的“甲午大海战”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解析1.D【解析】“天涯何处是神州”最有可能描述的时期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期,故选D;AB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2.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3.D【解析】根据材料“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D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属于甲午战争后的影响,排除;义和团并不反清,B选项排除。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有关知识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列强扩大在华经济势力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D。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甲午战争”“廊坊大捷”等视频材料,可以看出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内容;所以,B.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有关知识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故选C。7.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始工厂,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8.C【解析】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结束于1895年北洋舰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到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从1894年到1895年,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从1840年到1842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1900年到1901年,排除AD;广义的辛亥革命从1894年到1912年,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排除B。故选C。9.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的精神。题干中的核心“甲午中日战争”,“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结合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牺牲。选择答案D。1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主权开始丧失,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至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B。1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的内容。这四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其中,列强攻入当时都成北京城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没有。故答案选B。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大清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大清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所以答案选A1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因此②④符合题意,B正确;鸦片战争后被割让出去的是香港岛。①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不涉及割地。③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14.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故A符合题意;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在1878年,甲午中日战争前,B排除;黄海海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排除;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甲午中日战争前,D排除。故选A。15.B【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可知材料中“三军败绩”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赔款两亿两白银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所以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进行,②正确;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电灯,③正确。故A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是在1775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①④错误,故排除BCD项。故选A。17.(1)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造成的;材料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这二者都不能全面的揭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共同错误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力也不强于日本,而且科技实力也很弱,但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人民战争的路线,同样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外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启示:①坚持以科技为本,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②要正确反思政治腐败问题,要反对政治腐败;③要一心一意的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④要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解析:【解析】(1)根据“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可得出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造成的;根据“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得出材料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二者都不能全面的揭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共同错误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根据抗战胜利的相关原因,可概括得出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力也不强于日本,而且科技实力也很弱,但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人民战争的路线,同样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外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启示:根据所学可从坚持以科技为本,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要正确反思政治腐败问题,要反对政治腐败、要一心一意的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要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解析等角度概括。18.(1)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2)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等。(3)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解析】(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9月,日本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1895年初,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四“前方战事吃紧,而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庆典大肆挥霍”,可以得出,当时中国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这也是导致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19.(1)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者“西学东渐”。(2)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1)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期间,开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重大举措之一,故材料中的事件与洋务运动相关。洋务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2)材料中“郑和”,“向大海深处驶去”与航海有关,故“郑君向大海深处驶去”指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的远航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关于“甲午大海战”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不平等条约、社会性质和列强瓜分等角度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