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1984年为香港问题举行的中英谈判(如下图),面对铁腕强势的撒切尔夫人,邓小平同志不慌不忙,口气异常坚定。以下言论,最符合当时场景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C.“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 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99年12月 20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结束了葡萄牙统治香港的历史
C.邓小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思在香港地区得以实现
4.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
A.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的立场
5.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D.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6. 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7.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8. 相对于我国内地来讲,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经济地位不变
C.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D.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9.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文学大师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曾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基本法的起草,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 )
①结束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②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③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④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中央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祖国统一,党对台湾的政策或方针逐渐发展的过程是( )
①争取和平统一,不使用武力
②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③和平统一祖国④明确要解放台湾
A. ④②③① B. ②③④
C. ④③② D. ④②①
11. 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
A.38年 B.39年
C.43年 D.93年
12.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C.把和平统一台湾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13.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B.“台湾特别行政区”得到台胞普遍认同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奠定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础
14. 2018年1月16日,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正满2周年之际,台湾网友专门为蔡英文作了一首打油诗,叫新版《台湾之光》。“陆客跑光,经济俩光,钱沾撒光,财政花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倒退,让两岸关系走向正轨的政治前提是( )
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15. 悖离历史文化、以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 )
A.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B.“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C.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
D.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二、非选择题
16. 2018年8月4日,“中国心、血脉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图片巡展在上海青浦区展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就开始酝酿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后称“叶九条”的谈话,允许台湾保持现制度不变,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明确提出:叶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只是台湾问题,还有香港问题……”
材料二 1997年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凌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就像“守岁”一样,共同经历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回归夜”。中央电视台72小时的直播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记录历史的经典时刻。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港澳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国网
材料四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6日发布的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数字显示,今年6月,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为3403亿港元,进口货值为3945亿港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3.3%和4.4%。统计还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上升9.3%,进口货值上升10.5%。上半年,香港有形贸易逆差2737亿港元,相当于商品进口货值的12.2%。
——2018年7月26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政府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回归夜”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香港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香港岛是通过什么条约被割让的?它被英国殖民者强占了多少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香港回归后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3)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图一反映的是签订条约割让香港岛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收回香港的情景,“割让”与“收回”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8.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几千年来,各民族生生不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伟大复兴。
(1)西藏和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哪个朝代,西藏和新疆正式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统治者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
(2)近代中国的腐败无能,导致香港一点点被殖民者侵占。香港从哪一条约开始被哪国殖民者侵占?
(3)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祖国,第一次在古代,第二次在近代。明清时期,台湾因为谁重回祖国的怀抱?近代史上台湾在哪一历史事件后重回祖国的怀抱?
(4)造成祖国大陆与台湾再次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现在,我国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5)综上所述,关于“统一”你有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DCC 6-10BBDAC 11-15BAAAD
二、非选择题
16. (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历史事件:香港回归。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主要因素:“一国两制”的实践;同内地经济联系的加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17. (1)条约:《南京条约》。时间:155年。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割让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收回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正确。
18. (1)西藏:元朝时;新疆:西汉时;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2)《南京条约》;英国殖民者。
(3)郑成功;抗日战争的胜利。
(4)原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退守台湾,造成台湾至今与祖国大陆分离;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强盛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