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请你根据大会的主要内容推断此次大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为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目标 C.讨论和确定新形势下全党的主要任务 D.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图中B点到C点经济发展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5.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C.“左”的错误完全消失 D.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6. 1956—196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巨大成就,又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包围、封锁 7. 口号是历史的缩影,从中可直观地看到历史的真实。“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反映了当时(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D.“二月逆流”的出现 9.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在 ( ) A.1966年 B. 1971年 C. 1975年 D. 1976年 10. “文化大革命”又被称为“十年动乱”,其起止时间是 ( ) A.1957--1967年 B.1966--1976年 C.1967--1977年 D.1968--1978年 11.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上述材料中认为我们要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的历史教训是( ) A.健全民主与法制 B.努力解放思想 C.加快经济建设 D.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12. 某同学在参观了新中国科技成果展时看到,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火柴、铁钉都要进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新中国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 B.科学家的辛勤努力 C.苏联的支援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 ) A.多依赖于外国援助 B.发挥了传统科技优势 C.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具有独立自主特色 14. “两弹一星”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说明了( )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以下科技成就中,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是( ) A.第一颗氢弹的爆炸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籼型杂交水稻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社论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大会”是指哪次大会?这次大会召开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概括材料三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4月,苏联方面向中国政府通报了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委和有关专家对“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这些意见虽是根据苏联经验而谈的,但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成为修改“一五”计划的重要参考材料。1955年7月,历经4年多的编制与修订后,“一五”计划终于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这项计划已经实施了2年多。 ——《新中国经济建设史》 材料二 在手工业合作化后期出现了发展过快、合并过多、统一结算盈亏等不利于手工业发展的缺点和问题,致使某些手工业产品出现质量下降,品种数量减少的现象,某些服务业合并过多,使人们生活不方便。但是,总的来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农业、轻工业生产1959年、1960年连续大幅度下降,只有重工业在冒进。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比重由43.3%下降到21.8%,轻工业由31.2%下降到26.1%,而重工业则由25.5%增加到52.1%。 材料四 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先后视察了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的一些农村。9日,他在山东同当地负责人谈关于办大社的问题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上述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一些地区相继出现联乡并社转公社的热潮。 (1)材料一中的“一五”计划我国重点发展哪个行业?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3)材料三中造成农业下降,工业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指的是哪一运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材料一反映出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 (2)材料二中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于何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反革命集团”是指什么集团? (3)谈谈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CBD 6-10ACABB 11-15AADBC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等。 17. (1)行业:重工业。 历史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历史事件:三大改造。 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3)直接原因:“大跃进”运动。 (4)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8.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66年。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3)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民主法制不健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