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下列哪一国家进行了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A.匈牙利B.乌克兰C.捷克斯洛伐克D.波兰2.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A.“八一九”事件爆发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与“冷战”结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组织的建立D.苏联解体4.199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提出争取在苏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立国际主义和全人类价值”。这一文件通过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B.勃烈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改革共同的特点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印巴之间冲突的根源之一是殖民主义统治,那你知道这个恶果是哪个殖民国家造成的吗?(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D.戈尔巴乔夫改革8.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苏联D.法国9.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苏联成功起飞是在(?)A.1961年5月B.1961年6月C.1961年3月D.1961年4月10.“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B.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11.下列各项中,最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历史特点的是()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大厦“倒塌”的主要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改革B.西方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C.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D.“八一九事件”使苏共失去领导权13.有人曾感叹“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导致“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欧盟建立C.苏联解体D.华约建立14.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5.历史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0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7.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下五千年》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大国崛起》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材料二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1)依据材料一概况1950年前后,苏联经济出现怎样的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寒冬’”的显著特征。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3)从苏联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答案解析1.C【解析】布拉格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所以“布拉格之春”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故排除C项。故选D。3.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D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A排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成立分别是“冷战”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BC排除。故选择D。4.C【解析】根据题干中“1990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在苏联推行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主张,故C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1990年早已下台,故排除AB;苏联“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逐渐掌管权力,成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任领导人,故排除D。故选C。5.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印度的宗主国,1947年英国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因为宗教问题、领土问题存在诸多争端,制约了两国发展。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7.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之前实行,A排除;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C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苏联取得题干成就之后,D排除。故选B。8.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6月27日在前苏联建成,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所以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是苏联,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故选C。9.D【解析】本题考察第一个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间。根据九下教材《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课介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苏联成功起飞是在1961年4月。选D。10.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和改革的探索实践,都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而不是失败。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说明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1.D【解析】本题考查的东欧国家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改革,但失败了,所以其历史特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D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在题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C符合题意;A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A排除;B项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只是苏联解体的间接原因,B排除;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苏联解体的因素,D排除;故本题选B。13.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打击,C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A排除;欧盟的建立是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典型事件,B项不符合题意,B排除;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但是这与导致“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的历史事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本题选C。1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权力,而不是使权力更加集中,故①说法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②说法正确;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③说法正确;苏联解体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失败,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④说法错误;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15.B【解析】20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实质是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16.(1)经济、政治方面。(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解析】(1)依据图(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可知,他首先从农业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依据图(b)“秘密报告”可知,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报告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在政治领域开始掀起了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热潮。因此说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方面进行的。(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上台之前,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在没有取得成果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随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可知中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导致中、苏的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17.(1)列宁;俄国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苏联解体;69年。【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列宁。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依据材料二的“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依据材料三的“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可知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苏联解体。1922年苏联建立,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存在了69年。18.(1)问题: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原因: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原因: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3)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由材料“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可知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他实施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失败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如: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结果,无政府主义状态蔓延,思想混乱,政治失控,苏联逐渐解体。(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尊重国情、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等角度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