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学习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3,认识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小组讨论】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氢1011碳66612氧88816钠11121123氯17181735铁26302656(1)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4)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知识点二相对原子质量【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6,完成下列问题。1.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2)计算公式:2.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A.6B.8C.14D.202.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C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3.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A )A.101B.157C.258D.359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5.锌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65,则构成一个锌原子的粒子共有95个,其中质子是30个,中子是35个,核电荷数是30。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这些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是①②;(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②;(3)带正电荷的是③④;(4)不显电性的是①②⑤;(5)质量最小的是⑥;(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④⑥;(7)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①;(8)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汞②。7.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1.993×10-26kg,又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kg,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64,试求:(1)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计算结果保留整数);(2)一个铁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比为7:8。五、布置作业3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2.通过学习知道建立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情境导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如图)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原子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可以将原子再分吗?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归纳总结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拓展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对比: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源与性质测定得出,绝对的比较得出,相对的续表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与单位非常小,单位“千克”大于1,单位“1”,一般不写以碳12为例1.993×10-26kg12联系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kg)碳12原子质量(kg)×112(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板书设计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一、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成功之处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初步知道获得实证的途径,从而突破难点不足之处讲得太多,学生的探究活动偏少。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也没能彻底地放手给学生3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3.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学习重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学习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阴离子。2.离子符号的意义:3Ca2+: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3表示3个钙离子。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1)分层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这种现象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电子层:一共分为七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又叫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2.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铝原子结构示意图知识点二离子的形成1.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性质的关系【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5,思考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1)稀有气体8个(氦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2)金属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不稳定(3)非金属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结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2.离子的形成【小组讨论】根据教材P55的“图3-13”及钠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钠离子、氯离子的形成原因,尝试着总结出新物质的形成过程。(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带正电荷;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带负电荷。(2)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①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②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3)离子符号①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常见的阳离子:Na+、K+、H+、Fe2+、Ca2+、Fe3+、Al3+、NH4+。常见的阴离子:F-、Cl-、S2-、O2-、OH-、NO3-、SO42-、CO32-。②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带电情况),如:Mg2+——表示一个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3.离子和原子的联系:温馨提示:离子一定带电荷,带电荷的不一定是离子。例如:①带正电的粒子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②带负电的粒子有:电子、阴离子;③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在结构示意图中判断原子与离子的方法:“里外相等是原子,里外不等是离子;里大外是阳离子,里小外是阴离子”。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B )A.B.C.D.3.化学符号的掌握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钠离子的是( C )A.B.C.D.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5.如图为甲、乙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甲和乙是同种原子B.甲和乙属于同种元素C.甲和乙对应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D.甲和乙都是离子6.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A.质子数相同B.质量不相等C.Mg2+比Mg活泼D.电子层数相同7.请画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氢H:,(2)氦He:,(3)碳C:,(4)氮N:,(5)氧离子O2-:,(6)氟离子F-:,(7)钠离子Na+:。8.用化学用语填空(1)磷元素P;(2)3个氮原子3N;(3)钠离子Na+;(4)二氧化硫分子SO2。五、布置作业3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3.了解离子的概念,并能书写离子符号。过程与方法1.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2.观察教材图理解离子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的概念。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2.知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情境导入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要求学生根据小论文的内容在草稿纸上画出原子的构成。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提出问题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探究点二 离子提出问题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稳定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形成: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从而带上电荷,原子便转变成离子。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1)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原子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如Xn+(阳离子符号)或Xn-(阴离子符号),当n=1时,n不写,如H+、OH-等。(2)离子符号的意义(以“2Mg2+”为例):4.离子的分类:离子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如Na+、Ca2+等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如Cl-、SO2-4等知识拓展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如氧原子表示为O如钠离子表示为Na+如氧离子表示为O2-联系阳离子得电子失电子原子得电子失电子阴离子板书设计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原子结构示意图。二、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2.分类:阳离子、阴离子。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阳离子得电子,失电子原子得电子,失电子阴离子成功之处本堂课借助直观的挂图和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本节课知识抽象,部分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学起来枯燥无味,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需教师不断反思并探讨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