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学习难点】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铁生锈等。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师生合作】请教师演示教材P6~P7的“实验1-1”,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实验记录。1.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实验实验变化前物质现象变化后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1)液态水产生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形成水珠液态水无(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3)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稀盐酸冒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小结实验(1)(2)的共同特征是两个变化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实验(3)(4)的共同特征是两个变化都有其他物质生成。【引导自学】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7~P8,结合以上实验,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相关概念、伴随现象和联系。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实例玻璃破碎纸张燃烧外在表现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吸热等。本质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或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小组讨论】1.爆炸不一定(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下同)是化学变化。?2.伴随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特别提醒发光、放热、颜色改变和生成气体或沉淀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下列各物质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A.纸张燃烧B.钢铁生锈C.大米生霉D.瓷碗破碎2.金属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C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D.固体质量增加了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A.冰雪融化火药爆炸B.木条燃烧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衣服晾干D.葡萄酿酒牛奶变酸4.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 )A.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5.下列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2)(4)(5)(6)(7),属于化学变化的是(1)(3)。?(1)铁生锈 (2)石蜡熔化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 (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 (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五、布置作业2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合作探究探究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现象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实例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本质区别(判断依据)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二、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三、本质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有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不足之处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学习目标】1.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2.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应用的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学习重点】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该用途应用的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学习难点】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还原性、腐蚀性等。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填“性质”或“用途”)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引导自学】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8~P9,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师生合作】请教师演示教材P9的“实验1-2”,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实验记录。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插入燃着木条氧气无色气态无味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无色气态无味木条熄灭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小组讨论】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内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3.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其性质。如天然气可以作燃料,因为天然气有可燃性。归纳总结:1.性质是一种能力(不一定发生),变化是一个过程(正在发生或依据发生);2.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通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词语描述。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B )A.氧气不易溶于水B.氧气能支持燃烧C.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通过低湿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C )A.可燃性B.氧化性C.导电性D.稳定性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B )A.酒精作燃料B.铁锅作炊具C.二氧化碳灭火D.氮气作保护气4.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在下列空格中:(1)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是化学性质。(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化学变化。(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在0℃时结成冰是物理变化。(4)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是物理性质。5.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1)物理性质有①②③④⑤(填序号,下同);(2)化学性质有⑥;(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⑧;(4)发生的化学变化是⑨;(5)用途有⑦。五、布置作业3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3.认识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起“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 情境导入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课堂讨论1.如何正确地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归纳总结1.①中的气体无色、无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探究点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区别:(1)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探究点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板书设计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性质决定,反映物质用途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