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网络教学的深度学习模式探索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背景 一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的课堂大迁移,在缺乏学校统一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下,学生成为学习主要控制者,学生的自主自律成为了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如何使线上课堂不流于形式,学习不浅于表层,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也是老师们在设计每一堂课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1] 个人认为在高考复习中,深度学习有两个层面的表现 ,一是学习应该存在于系统教学结构中,也就是知识与思维的深度。二是学习应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也就是情感的深度。只有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保证备考复习的效率,适应当今高考改革的新形势。 教学设计创新点 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前预习。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输入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输出性的学习,课前预习是关键。为此,我制定了本课的预学案(具体见下图),内容包括本专题时空轴、知识框架自主构建、重难点知识自主梳理、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个人预习疑难点清单五个部分。提前一个星期把电子版发给学生,并在上课前一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预习过程的存在的疑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初步实现“教”从学生的“学”开始。 316230072390 基于海南高考考情的教学定位。对高考真题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教学的方向、难度、深度和广度,是精准备考的重要环节。通过梳理2014-2019年海南省历史高考在这个专题的考查情况(具体见下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是历年高考重点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考查内容多为明清经济,对政治和思想文化也有涉及,试题难度中等及以上。明清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雇佣关系等新因素,政治上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承古蒙新。一方面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却落后于世界潮流,错失发展机会,给后世留下诸多启示。这独有的历史特质,应该也是高考重点关注的深层次缘由。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在教材基础上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统治强化作进一步的深化,对明清历史阶段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构建。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以时间为主线的知识架构,打破教材编排体例,从专题到通史,强化历史事件时序性,深化知识点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厘清逻辑关系,完善知识结构。而思维导图把文字图像化,把思维具体化,既能促进学生记忆,更助于学生理解。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参与度,进一步强化思维训练,我在预习学案中提供了思维导图的一级及部分二级纲要(具体见预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补充完善其他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个性化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习其他人的思维导图,相互审阅,相互借鉴,进一步精细化。(下面是部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 4、基于学情考情的重点突破。根据历年海南高考考情,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知识如下:明清时期政府强化统治的表现、明清商品经济的表现与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批判思想与西欧启蒙思想的比较、14-18世纪中西方社会状况的对比。每一个问题以学生已知区域为起点,通过史料研读--问题探讨--深化理解--形成认识的学习路径,推动学生对以上历史问题体验、思考、质疑、辨析,进入深度学习。譬如在突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时先通过一则史料研讨,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展的原因,再呈现一组典型例题,从试题考查角度和历史本身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既对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延展,更训练了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史料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 105410109220 5、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高考试题已经素养立意多年,备考复习自然要落地生根。在教学中我利用“时空定位”“阶段特征”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利用知识架构、课堂讨论、问题导向渗透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利用情境创设和史料研讨提升史料实证素养。除此之外,特别关注备考复习中容易忽视的家国情怀素养。明清时期作为古代中国最后一个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近代化迹象,却没有完成近代化的转型,给人们留下太多思考与启示。上课之前,我利用两组18-19世纪中西方经济数据作对比,抛出问题“为什么18世纪初期国民生产总值还略胜一筹的中国,到19世纪却远远落后于西方”,接下来通过对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情况的梳理总结,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至个人,必须时刻紧跟时代潮流。而中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浩劫之后,重新屹立于世界前列,也说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6、基于问题驱动的课堂互动。线上教学的课堂互动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像线下课堂一样热烈充分,带有一点滞后性。而课堂互动如果碎片化、零散化,更会流于形式,消耗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诸如“明清时期强化统治的措施有哪些?”、“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碍其发展?”等等。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这种课堂互动主题明确,活动充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欲望,活跃学习思维,提高学习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同时推动教学重点的深入。 7、基于个性特征的作业辅导。课后练习是检验学生课前与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基本知识与必备能力的巩固与强化。课后的作业辅导和反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问卷星收集选择题正答率,对正答率偏低的试题进行统一讲解,对正答率偏低的学生进行个别询问和解答。二是通过QQ作业收集学生的非选择题答卷。图片版的QQ作业可以进行文字点评、定点给分,对典型答卷可以直接下载作案例分析,在信息收集方面比纸质作业更及时、方便,而且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在课后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单独辅导,针对性给题。 教学目标 依据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落实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学生容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形成和完善明清时期专题化的知识体系。 明确方向,把握实质。明确高考考查方向,实现高频考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实现考点与热点的沟通,明确备考重点角度和应用方向。 着眼能力,全面提高。通过精选例题训练和讲评,使学生适应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要求,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过程 (一)课前学习任务与教师线上指导 1、预学案发放。根据教材和一轮复习笔记,初步完成思维导图,自主构建基础知识。对重难点清单中的知识重点关注,同时记录预习过程中个人的困惑、疑难点知识,尝试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思维导图要求统一拍照上传QQ作业,老师进行相应的评级。 2、问题收集和整理。利用QQ群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整理成问题链,梳理知识,精选例题,逐一突破。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非共性问题进行单独线上辅导。 (二)《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教学实录 学生的学习体会 普遍认为学习任务安排合理明确,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强度合适,小部分同学略感吃力。对教学方式不感突兀,认为课堂教学线索清晰,主题突出,能做到学有所获。学习效果与线下教学没有太大区别,部分同学因为自主度更大而感觉更好。课后练习绝大部分同学已提交,存在的问题能实时与老师沟通解决。 五、教学反思 1、一个完整的专题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馈,每一个环节不可或缺而且同等重要。对于于二轮复习而言,重复性炒冷饭式的知识梳理纯粹是浪费时间,老师的功夫更多的应该放在对教学重点的筛选与突破,教学史料的选择,教学问题的展开以及对学生学习进度与深度的关注。 2、网络教学虽然比较考验学生的自律和自主能力,但也有许多线下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例如师生互动灵活、现场资料获取和选用简单便捷、分层教学和小组学习可操作性强、作业辅导不受时空约束等等。回归正常教学环境,很多东西如在线答疑、微课视频等依然可以继续。从某种意义上讲,逼上梁山的网络教学推动了我们的教学改革。 3、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其实存在很多“假”学习,不加思考的抄笔记,不过大脑的背书,按部就班的写题对答案。事实证明,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是短暂的,不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练习是低效的,不建立在总结梳理基础上的抄写是徒劳的,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警惕这种现象。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关联,我们应该积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参与文献 [1]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1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