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一、新课改与高考内容改革关于高考改革的方针政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3条“……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5条“……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 ”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5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二、考试说明的比较1.考试性质没有变化: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考核的目标:▲考核的四个方面没有变化: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规律和原理),论证和探讨问题。▲具体要求上也没有变化:今年地理说明也不再提学科外的综合与渗透,依旧和去年一样以单科科内综合考试为主。3.考试范围有明显变化性质世 界 地 理内 容对复习备考的导向性新增海底地形使表述更完备,同时也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考查提供了知识要求新增调整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气候是自然地理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增加本内容凸显了气候的重要性将“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调整为“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了区域地理特征的具体化,而且主要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方便了考生复习备考时具体目标的落实性质内 容对复习备考的导向性世界地理新增不同尺度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体现了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考查比重的提升。也凸显了地理学“人地关系”核心理念中 国 地 理新增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既要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角度来看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要从温度带及干湿度的划分角度来研究我国各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增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体现了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考查比重的提升中 国 地 理性质内 容对复习备考的导向性新增删除调整将“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调整为“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使表述更为完备。湖泊的特征主要考虑内流湖的水源补给特征、水量变化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凸显该条界线在研究我国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方面的重要意义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和影响虽然在高考中降低了要求。但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视该部分内容乡土地理新增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主要着眼于安徽区域发展特征。考查方式基本上是以区域地理的研究来呈现。4.试卷结构:第Ⅰ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组成,共计128分。第Ⅱ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计172分。地理学科:必修内容(含义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组卷:试题排列,选择题在后(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依次排列)非选择题在前(按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依次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三、考核目标解读要求目标 Ⅰ Ⅱ Ⅲ(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正确表述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诠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2008文综卷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包括从文本资料,统计图表和地图等信息载体中间获取和解读有用信息。本题中,从文本中获取的关键信息是1月平均气温3℃ ,从统计图表中间解读出来的地理信息有:水稻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花卉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结合1、2两小题,我们可以理解题目的主要意图是考察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的。BA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2009年广东地理) 本题的解答需要对文字材料和图像信息进行综合解读。试题以一首唐诗和一幅等高线图为试题情境,图中的三条等高线没有标注海拔,但可以利用“河流发育在山谷中,且流向与山谷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的原理来判断河流流向及三条等高线的海拔递变规律。BA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2008年文综卷1)本题所给的两幅图不是要求提取信息的,而是要求我们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判别的。我们需要具备的知识有:我国三大产业的转移情况。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产值的重心变化最小;工业生产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在国内的转移方向是由沿海向内陆转移;而第三产业则有向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这些知识点是分散在教材各个地方的,需要在头脑中间进行整合。BC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2009年安徽省文综)本题以安徽省的乡土地理知识作为知识背景资料,考查的不是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而是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AB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2009年安徽文综卷)本题第(1)小题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第(2)小题是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33.(30分)根据材料和图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12分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2008年文综上海卷)本题第16、17小题是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45○E90○E四、2010年高考复习应对策略1、回归地理教材,夯实知识“双基”▲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重要的地理数据▲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掌握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差异▲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我国的国土开发及整治措施。2、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复习方向▲注意考点知识的能力拓展与延伸,这是高考命题不拘泥于“说明”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复习后期对《考试说明》所列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重新组合▲以将“说明”中考点内容按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如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掌握,哪些需要大量的文字表述等等3、加强图表训练,提高地理能力▲对各类图表进行分类、总结,并找出应对策略▲重视记忆地图▲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思考。通过训练,不仅能最大限度提取显性信息,还要善于发现隐性信息▲注意试题的创新设计▲将地图与思维、表述相结合,将教材知识结合到地图中进行复习4、重视区域地理,探究相关问题▲利用局部放大的区域地图,判断地理位置和方位(根据经纬线、区域轮廓、特殊地理事物的分布、推断季节和时间、计算距离的长短等 )▲利用重点区域或重点区域交界地带的区域图,对比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抓住典型区域的区域特征,评价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探讨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应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地理中的问题5、探索解题思路,完善文字表达▲归纳教材中的地理名词、地理术语,形成文字表达的“地理性”▲答题时注意地理思维的渗透,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思想的清晰性▲经常锻炼并列式、因果分析式、层次递进式等答题方式▲训练答案要点的点化▲在答题时注意要点的总与分,做到有总有分,以分为主专 题 设 置第一模块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专题2 大气环境(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专题3 水圈环境(水循环和洋流)专题4 陆地环境(地质、地貌和板块构造运动)专题5 生物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1 地球、地图及地球运动意义第二模块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专题6 交通与城市专题7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地域类型专题8 工业生产和地域联系专题9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模块 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专题1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专题11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专题12 世界区域地理与热点地区专题13 中国区域差异与重点地区专题14 安徽乡土地理第四模块 地理技能专题15 地理计算能力及空间定位能力专题16 图表判读能力专题17 实践探究能力专题18 热点解读能力专题19 答题套路速成与规范强化专题15 安徽乡土地理一、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2、地形及地势(结合全省地形图分析)3、气候(结合1月、7月及全省年均温、年降水量图进行分析)4、河流(水文特征及水系特征)5、土壤及植被(结合安徽省自然植被的分布图分析)二、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可结合《安徽地理》教材环境问题表图进行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1、工农业生产状况2、交通与城市3、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4、安徽省经济状况专题15 安徽乡土地理一、安徽经济地理新变局: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安徽经济地理新的变局,主要考量是: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合淮同城,虽是合肥市区与淮南市区之间的城市合作,但意味着淮南地区南下,划入皖中地区。滁马向东,指的是安徽环南京地区的滁洲、马鞍山等地向东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并明确为皖东地区。芜安跨江,指的是芜湖、安庆两地,由沿江变成跨江。二、前瞻预测1.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安徽乡土地理知识的考查必须放在我国整体的区域发展背景下,来体现其独特性、内涵性和差异性,同时涉及安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安徽如何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承接哪些产业,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2.即使考查安徽的某个局部的或微观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问题,信息和材料一定是基于全省学生共有的认知水平背景,或者信息材料的给予必定详实完备,目的是避免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三、备考策略同学们要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时,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联系其他地理要素;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的思路展开复习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专题16 图表判读能力一、基础知识储备:1、区域分布图: 大区域分布图;小区域分布图2、统计图:(1)坐标图:分二维、三维与多维坐标图(2)结构图:包括扇形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及矩形结构图3、等值线图:等高线、等震线、等太阳高度线等4、示意图:包括剖面图、分布图、原理图及地理过程示意图5、关联图:自然要素联系图、生产联系图及自然与经济发展联系图6、景观图及漫画图区域图2009年海南卷第10题2009年海南卷第13题2009年海南卷23题2009年海南卷第24题2009年宁夏卷第6-8题2009年宁夏卷第36题① 阿特巴拉河 ▲ 4307山峰︿1500﹀等降水量线(mm|年) ~河流2009年全国卷第36题2009年四川卷第36题2009年重庆卷第36题坐标图2009年海南卷第16题2009年海南卷第11题2009年海南卷第2-4题2009年江苏卷第12题2009年北京卷第2题2009年北京卷第4-5题2009年宁夏卷第1-2题2009年全国卷第1-2题2009年全国卷第6-8题2009年全国卷第9-11题2009年四川卷第4-6题2009年重庆卷第3-5题2009年上海卷第17-18题2009年上海卷第31-34题等值线图2009年江苏卷第27题2009年全国卷第3-5题2009年四川卷第1-3题2009年上海卷第10-11题示意图2009年海南卷第21题2009年江苏卷第1题2009年北京卷第7-9题2009年北京卷第36题2009年四川卷第10题图1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2009年重庆卷第1-2题2009年重庆卷第6-7题2009年重庆卷第8-9题2009年重庆卷第10-11题2009年上海卷第7-10题关联图2009年江苏卷第5题2009年江苏卷第9题错题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