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邻人”是指( )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美国 2.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关于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 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 B.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4. 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6.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与这一史实相匹配的评价结论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造反派掀起夺权狂潮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8. 下表表格空白处应该填入下列哪一选项的内容( ) 时间 我国国防建设成就 1964年10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 第一颗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4月 A.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9. 邓小平先后在1979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等几位世界领导人。你认为邓小平获得此项殊荣的原因是( ) A.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B.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他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0.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深圳发展经验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经济特区政策的肯定。在这之后,我国( ) A.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迅速建立珠海经济特区 D.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 11. 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 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发展 13.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14. 历史上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最早与中国建交 B.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C.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D.中美彻底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15.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是( ) A.友好国家的帮助 B.民间交往的推动 C.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改革开放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施行,使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选自习近平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 (2)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为什么?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7分) 【倾听历史声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材料一 )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针?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见证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四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面临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18.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 (1)材料一中1954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共同倡导___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国际会议?在哪个国家举行的?周恩来在这个国际会议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材料三 1950年,美国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禁运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 材料四 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代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四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 材料五 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也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 (4)材料五中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反映的是我国外交上哪一个重大事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CBB 6-10DABDB 11-15DACCC 二、非选择题 16. (1)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肯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17. (1)方针:“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战略转变前,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4)自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不断泛滥,先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8.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求同存异”。 (3)由敌对转向缓和,正常化;尼克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