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这节课是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框题,分别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教材围绕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这一核心,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学习,深化对按劳分配内容及意义的认知,分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理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明确消除分配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二)说学情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理解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我国的相关经济制度和体制已具理论认知。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系,但学生缺乏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从学生的生活认知来看,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经济,家庭的经济收入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分配方式,但是学生没有将具体生活案例与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相联系的能力。从学生的基本态度来看,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但是缺乏对我国的个人收入方式和按劳分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理解认同。虽然学生经过对第一单元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学习,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但缺乏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不强。(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掌握按劳分配的地位、性质、决定因素及其重要性;知道按要素分配的意义;掌握消除贫困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居民的收入种类,能够分析初次分配和在分配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认同我国的个人分配制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四)说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明确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自信。2.科学精神: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公共参与: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自觉依法纳税,积极参与劳动致富。(五)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地位、内容和要求、意义。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3.依据:本节内容不仅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考试易错点,尤其是本节课知识点较难且繁多,学生在辨析和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六)教材的处理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2.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展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材料,尤其是设计情景小剧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3.利用传统的板书、讲述等方式,在弥补多媒体教学不足的同时,为学生概括出知识点,用语言提示出重难点,让学生进行重点把握。二、说教学方法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利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解法和活动教学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同时,由于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进行课堂的感染从而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利用传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进行课堂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利用个人魅力进行课堂氛围的调动和渲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活动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剧对话,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小组讨论法: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1.视频与课程知识建立联系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族长真英明》提问学生会分蛋糕吗?如何公平地分蛋糕呢?让学生讨论并引入我们要如何分蛋糕。经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将所看视频分蛋糕与我们社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结合,表明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呢?通过对两者进行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学习。2.讲解课程安排题目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框题二完善收入分配3.导入设计的依据以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本节课课程内容较多,为学生讲解课程的安排,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导入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要设计的生动有趣。(二)讲授新课:(30分钟)1.我国的分配制度教师讲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复习旧知的同时阐述我国经济制度决定着我国的分配制度。通过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教师将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讲解,以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重点记忆我国的分配制度,从而有助于课程的开展。2.按劳分配为主体(情景1)通过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结合情景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形式、意义。以模拟情景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按生产要素分配(情景2)(1)通过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结合情景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种类、意义。(2)问题设置“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让学生讨论辨析(3)自主学习:总结归纳居民收入的途径通过情景模拟和问题设置,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辨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4.劳动致富(情景3)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说说应该如何致富?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结合身边案例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进行知识点劳动致富的讲解。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意义,要尊法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合法收入,从而达到劳动致富的目的。5.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情景4)(1)结合情景和案例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金,教师讲解收入分配的地位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2)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教师讲解: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②制度基础: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③理顺关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⑤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3)我国为什么要消除贫困(学生思考,教师讲解)消除贫困的原因及措施。(4)教学安排依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主要分为收入分配、如何完善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难,因此通过情景的引入说明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从而教师结合各类案例以及图片为学生讲述要如何完善个人收入,最后重点介绍消除贫困,并与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同,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三)习题练习(5分钟)为学生提供几个练习题,学生通过解答题目有助于增强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通过做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老师进行习题讲解协助学生把握课堂知识重难点。(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因此我采用了按照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在回顾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针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七、效果评估这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我通过创设情境作为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使情感得以升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社会主任翁的意识,将所学知识充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所学解其惑。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解法、活动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互动,小组间互帮互助解疑答惑,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思考学习,教师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的讲解和辨析,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