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2.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经济制度 3. 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时间是( ) A.1979年底 B.1984年12月 C.1987年4月 D.1997年6月 4.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这标志着( ) A.“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D.香港不再是国际自由港 5.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并分别成立了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6. 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1999年回归祖国的是( )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7.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闸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8. 下图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 “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歌曲《东方之珠》中包含了( ) ①香港的历史悠久和百年沧桑 ②香港人的精神归属及家园情结 ③基督教的忧患意识和天命思想 ④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情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 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一国两制”的出台 B.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C.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1.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12.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30多年来,从最初的探亲,到旅游、经商、求学,再到实行全面“三通”,两岸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往格局。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维持在900万人次规模。这说明( ) A.统一是两岸当局的共识 B.大陆是台湾投资的首选 C.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D.交往为统一扫除障碍 13. 下图反映的是2019年1月2 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表述正确的是( ) A.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D.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14. 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 ①中央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中央政府会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 如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 会面的照片。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最重要前提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两岸相互尊重、互补互利原则 C.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台湾人士时,首次指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最早提出“一国两制”。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邓小平 材料三 1995年6月,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2007年《财富》杂志承认“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的10年,香港……并没有死掉”“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 (1)结合材料一思考,“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这一构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了邓小平怎样的立场?他坚持这一立场的根本保障是什么? (3)材料三中,香港在回归后“比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材料二 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在其就职演说中对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态度模糊,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国台办称之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政策论述的实质是要降低两岸的连结与依存度,保持所谓的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的未来依旧无法拨云见日。可以看出,她的两岸政策目标只求稳定,不求发展,只管控风险,不增长动力,不是让两岸愈走愈近,而是让两岸愈走愈远。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历史上,台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是“九二共识”。蔡英文两岸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该构想成功地在哪两个地区得到实践? 18.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 .02) 下半阕: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 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 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BAB 6-10DDBCC 11-15BCCBD 二、非选择题 16.(1)台湾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立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中国坚决收回香港。根本保障:中国的独立、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3)说明了祖国是香港强大的后盾;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原因:①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力;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任答两点即可) 17.(1)表达了身处台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和作者热爱祖国,急切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荷兰、日本。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保持所谓的台湾“主体性”。 (3)“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18. (1)秦始皇。创建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郑成功。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 (4)“一国两制”。1997年。1999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