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虽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它首先被运用于解决哪一问题( ) A.深圳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2.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所适用的范围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少数民族地区 D.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3.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阐述了我国的立场。下列邓小平的话最有可能出现在这次会谈中的是(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A.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B.拥有高度的行政管理权 C.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D.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5.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香港得以回归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6.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神州大地上彻底结束了外国人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管治的屈辱史,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材料描述的是( ) A.香港的回归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澳门的回归 D.对台方针的提出 7.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活动时指出,回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9.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10. 邓小平说:“统一后, 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说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仅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11. 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也是国际共识,更是由联合国决议等一系列国际文书所确立的一条准则。下列有关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都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 ②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③港澳问题属于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 ④都得到了成功的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如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14. 2018年3月21日到26日新北市市长朱立伦率领新北市访问团到江苏和上海等地参访。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在上海与朱立伦先生见面,双方就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加强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等深入的交换了意见。这表明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15.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②“九二共识”达成 ③胡锦涛会见连战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②③① D.⑤④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邓小平 材料二 材料三 201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博鳌会见了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习总书记的会见讲话意涵深远,彰显了大陆方面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继续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台湾经济带来的机遇。 ——新华网4月10日电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独特模式”是什么?“独特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谈谈关于国家的统一问题,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请回答: (1)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2)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3)阻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材料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5)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泪流满面),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中. 美. 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 台湾. 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 美. 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年8月l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 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l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材料三 1945年10月25曰,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 表中国政府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 人民. 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材料四 赠台大熊猫团团. 圆圆已经赴台,受到台湾民众空前热烈的欢迎。此图就是团团和圆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述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材料四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5)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ADD 6-10CBABB 11-15DCABC 二、非选择题 16.(1)“一国两制”(或: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或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等。(只要意思相近,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17. (1)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最早开始于三国时期。 (2)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战败,退居台湾。 (3)阻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分裂倾向。 (4)说明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5)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两国论”。②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③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加强两岸交流,加强对话和沟通等。 18.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思想感情:无限悲愤。强烈爱国。(能表明这个意思即可) (2)说明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早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3)抗日战争胜利(也可答;第二次世界火战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 (4)加强交流与台作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或者两岸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早已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中国一定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表明相似意思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