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一课第三框,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基本特征和精髓要义,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重大理论成果。本框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述,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后面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阅读和视频分析,综合运用所学政治、历史等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使命,通过新旧哲学对比,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查阅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基本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片段,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教授新课议题一:历史使命议题情境一:阅读有关“三大工人运动的”图文材料,并观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视频短片。议学任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议学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议题二:基本特征议题情境二:阅读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观点及评论的三则材料。议学任务:与以往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议学提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议题三:重大理论成果议题情境三: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字材料。议学任务:查阅资料,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议学提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