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谁沉谁浮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谁沉谁浮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3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谁沉谁浮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 8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2.科学探究
漂浮的物体,它们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不同,做出假设: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实验方案设计:采用同样形状和体积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它们液面上下的体积。实施实验方案,对具体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判断。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知道实验是证明假设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活动1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2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1.教师谈话引人:“物体放人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有这样一些物体(出示图片),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板书课题,同时进入新课学习。
1.猜想物体是沉还是浮。
(1)出示图片(或实物):梨子、苹果、松木块、蜡烛、塑料尺、小石块、回形针。
(2)猜一猜,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学生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试一试物体是沉还是浮。
(1)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明确判断沉浮的标准——水槽中的水必须到合适的高度(至少能完全淹没所有的物体),将某个物体缓慢按入水中后再松开,稳定后,触底不动的为沉,上浮致漂浮的为浮。
(2)试一试,根据实验结果,将物体学浮情况分类,并将实验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小结: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
4.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
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漂浮能力。
1.初步设计。
(1)明确比较对象:漂浮的物体
(2)明确比较方法: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较;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
(3)确定比较的问题: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DD板),
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
(1)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
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
(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
我们的问题: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们的猜想:
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
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
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
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
(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2)提醒学生做好数据记录。
4.收集数据,统计交流。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