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0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塑造地表的力量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年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流水有力量,长期的冲刷可以侵蚀、改变地表。 知道温度、风、植物、水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 知道人类的一些活动,也改变着地表形态。理解一定条件下人类活动可双向改变地表形态。 2、科学探究 观察流水冲刷现象,做出流水可以改变地表的猜想与判断,能设计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类推,得出结论。 从李冰父子破除河道岩石的科技史得到启发,从自然界中寻找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事例。 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 3、科学态度 乐于探究对地球外部的缓慢的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 学习历史人物的探究方法和精神,懂得生产生活的难题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方法得到解决。 理解人类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也明确这种改造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教学导入 二、探究流水的力量能改变地表 三、探究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 四、了解人类活动 对地表的影响 五、总结 1、回顾地球的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地裂是怎样形成的? 云南的腾冲火山群是怎样形成的? 2、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主要研究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哪些外部力量能塑造地表呢? 1、出示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情景。 学生观察:这里的土层和河水有什么特点? 2、猜想:是什么力量导致河水浑浊,土层有沟壑? 3、模拟实验:流水冲刷土层。 4、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流水把土层冲出了小沟,并带走部分泥沙,使水变得浑浊了。 5、对比实验模型与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分析黄河浑浊及沟壑的成因。 6、提问:实验中被流水带走的泥沙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随着流水速度的减慢,这些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 7、谈话:那被黄河水带走的泥沙又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这里地势较高,黄河流速较快,河水会带走大量的泥沙。到了黄河下游,地势逐渐平缓,黄河流速减慢,河里的泥沙就会逐渐地沉积下来。大量泥沙的沉积,使土层变厚,从而形成平原。 8、总结:流水作用能改变地表形态。 1、出示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的变化情况:石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介绍流水对岩石的冲刷使岩石发生了变化。 3、介绍李冰父子煅烧再浇水破碎岩石的方法。 4、提问: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煅烧再浇水”的现象? 5、介绍风、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6、小结:通过以上事实,我们知道了水、温度、风、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发生作用。 1、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行为:修建人工运河、砍伐树木、沙漠绿化、修建公路、围湖造田。 2、以洞庭湖“围湖造田”为例,学生谈谈“围湖造田”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3、总结:看来,“围湖造田”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又有有弊的方面。 4、讲解:自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大洪灾过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田还湖,加固干堤”等策略,洞庭湖水系的水土保护工程开始实施。人类应正确评估改变地表形态的利与弊,及时止损,注重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植物、人类的活动等共同构成了改变地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地表在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