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雨和雪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雨和雪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6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雨和雪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雪、露、霜、冰雹都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形式;。
2.通过对雨的成因实验探究,知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达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
往下降落形成雨或雪。
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类比实验和推理,能推测出雨和雪的成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STSE:
知道雨、雪、霜、露、冰雹等都是自然现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人
工降雨等实例,体会人类敬畏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雨和雪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后降落形成的;
2.知道当低空中的温度高于0°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水珠降落形成了雨,当低空中
的温度低于0°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冰晶降落形成了雪。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当水蒸气聚集增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会往下降落,以此探究推测
雨的成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分
复习导入
1.阅读单元页小诗,初步感知“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
2.出示“雨”的图片,聚焦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
5分
探究“雨”的成因
1.出示下雨前、下雨时图片,
提问:下雨前和下雨时一般是什么样子?
小结:下雨前和下雨时都有云;下雨前有闷热感。
2.讨论:云和雨的关系,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
小结:有雨时一定有云,有云时不一定有雨。
3.知识补充:云是如何形成的?“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
4.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
小结:(1)云层里的水蒸气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
(2)若云层里的水蒸气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
5.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
6.观看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思考以下问题:
(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
(2)你准备怎样模拟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
7.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填写实验单:
实验用品
作用
烧杯中的水
模拟自然界中的水
盛有冰块的小碟子
酒精灯
提示:实验中各环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8.分析实验,推测雨的成因: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9.出示图片增雨火箭、碘化银药粉,讲解人工降雨小知识。
5分
类推“雪的成因”
1.谈话: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它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
2.推测讨论
观点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样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温度有关。
3.小结:下雨和下雪的区别在于温度不同。
4.出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资料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出示提示资料: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
6.提问:根据以上资料,请你说说雪的成因。
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整理,类推雪的成因,完成任务单2。
7.通过分析整理,类推雪的成因: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或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2分
自然界中其他形式的一些降水
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22页,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