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川绵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理科高二(下)生物
一轮复习必修一知识清单
背诵版
校对:生物组
组成细胞的分子(1、5节)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细胞中化合物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
3.基本元素:C、H、O、N。
4.最基本元素:C。
5.干重前四位:C、O、N、H。
6.鲜重前四位:O、C、H、N。
7.来源:生物体有选择地从自然界中获得。
8.存在形式: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方法技巧:1.三种常考元素
(1)最基本的元素(或核心元素)为“C”(干重最多)。
(2)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鲜重最多)。
(3)数目最多的元素为“H”。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间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就化学元素“种类”来看具有统一性,就元素“含量”来看却具有差异性。
3.判断元素与化合物的四个“明确”
4.根据元素判断化合物(1)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的种类
(2)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析代谢终产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都含有C、H、O,故其代谢终产物都有CO2和H2O;蛋白质中还有N,其代谢终产物中还含有尿素。
(3)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析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多少:脂肪的碳、氢比例高于糖类,因此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时消耗氧气和释放能量都多于糖类。
三、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1.存在形式:结合水和自由水。
3.自由水、结合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即:自由水结合水。
4.自由水、结合水与细胞代谢及抗逆性的关系
四、无机盐
1.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
2.生理作用
(1)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参与叶绿素合成;Fe2+参与血红蛋白合成;I-参与甲状腺激素合成。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维持生物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1.检测原理(显色反应或染色)
(1)糖类的检测
2.材料的选择:要检测的物质含量高;白色或无色。
3.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生物组织样液―→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50~65
℃)―→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检测
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方法二:(如右图)
蛋白质的检测
豆浆(或稀蛋清)―→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溶液呈紫色
注:①用蛋清做材料时,要稀释10倍,防止反应后黏固在试管壁上难以洗刷。
②双缩脲试剂与肽键作用呈紫色。
③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使用过量。
技法提升
1.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3)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使用显微镜;若要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六、核酸、糖类和脂质
(一)、核酸
1.核酸的结构层次
2.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核酸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4.DNA和RNA的比较
5.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二)、细胞中的糖类
1.组成元素:仅由C、H、O元素构成。
2.种类和功能
3.合成部位
葡萄糖、淀粉:叶绿体。
纤维素:高尔基体。
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三)、细胞中的脂质
1.脂质的分类和功能
2.脂质的合成主要在内质网中进行。
四、细胞内的能源物质种类及其分解放能情况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2.主要储能物质:脂肪。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的糖原和植物细胞中的淀粉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3.直接能源物质:ATP。糖类、脂肪、蛋白质中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命活动利用。
4.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为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5.能源物质为生命活动供能的过程
(五)、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六)、实验中试剂的作用
技法提升——DNA、RNA、蛋白质的水解产物的比较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2.氨基酸种类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为20种,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可分为两类:
3.氨基酸结构
(1)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有的还含有S元素。
(3)氨基的结构简式为:—NH2,羧基的结构简式为:—COOH。
(4)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5)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
(二)、蛋白质合成过程
1.二肽形成过程
(1)过程a的名称:脱水缩合。场所:核糖体。脱去的水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氧来自羧基。
(2)结构b的名称:肽键,结构简式为—CO—NH—。
(3)化合物c的名称:二肽。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三)、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技法提升
 1.“两看法”判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1.2.易错警示
(1)一条肽链上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其余的氨基和羧基在R基上。
(2)参与脱水缩合的分别是两个氨基酸中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氨基和羧基,而不是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
技法提升—蛋白质的计算
(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①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不考虑形成二硫键)
注: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为a。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
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
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3)环状肽分析
①环状肽中氨基或羧基数目=R基中氨基或羧基数目。
②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③环状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18。
(4)计算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时,除了考虑水分的减少外,还要考虑其他化学变化过程,如肽链上出现一个二硫键?—S—S—?时,要再减去2即两个氢原子?,若无特殊说明,不考虑二硫键。
技法提升-----利用原子守恒法计算肽链中的原子数
(1)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
(2)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水数。
(3)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原子的总数-2×脱水数。
(4)C原子数=氨基酸的分子数×2+R基上碳原子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