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种子长出了根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种子长出了根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3课时 种子长出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科究目标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3.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株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我们种植的凤仙花,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种子长出了根。
5.师: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3)进行实验,证明植物的根的作用: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放入有红色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⑤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种子,有什么发现呢?
(2)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3)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4)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
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
2.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根芽  直根系  须根系  变态根
【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要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