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为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起源、习俗和社会作用进行探究。2、过程与方法通过舞台展示、故事会和手抄报的展示形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起源、习俗和社会作用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起源、习俗和社会作用进行探究,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向心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起源、习俗和社会作用难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诱人的粽子)同学们,大家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粽子)对,各种各样的粽子!端午佳节就快到了,届时大家将吃到各种各样的美味的粽子!那么,端午节作为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怎么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以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为例,去探寻“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讲授新课首先请一个同学来跟大家普及一下“传统节日的定义”(一个学生朗读):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活动一:自学检测发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学)问题1:传统节日从内容上分为哪几个部分?(汉族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等岁时节日: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少数民族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活动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生通过课前探究准备完成小组任务,教师做引导即可)问题2、按照课前准备,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由全班同学参照教材116页的评价标准进行等级判定,评选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最佳合伙人”:C组同学探究任务: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来源?(故事会形式展示)B组同学探究任务: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手抄报形式展示)A组同学探究任务: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舞台表演形式展示)三组同学展示完毕,评出“最佳合伙人”!(图片展示圣诞老人、圣诞夜和愚人节图片)探究完中国传统节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对这组图片熟悉吗?(学生反映强烈)大家激烈的反应正是今天大部分青少年对西方节日的态度。似乎大家对西方节日的兴趣要远高于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这个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展示文化入侵图片)那么什么是文化入侵?老师简单的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合作探究完成几个问题:定义展示:文化入侵——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材料研读:材料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我国实施的文化倾销涉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企图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现在流行的过“洋节”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活动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视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补充、纠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1、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作用还大吗?为什么?2、西方文化是否等于文化入侵?3、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学生得出结论后,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阐述文化自信的相关视频)教师总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筑立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兼容的文化胸怀,才能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让中华文化不朽!、课堂小结活动四:巩固训练拓展延伸1、说一说,从本堂课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2、品品诗词猜节日(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元宵节)(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流。(端午节)(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中秋节)(6)、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节)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