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抗美援朝”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抗美援朝的(??? )
A目的???????? B开始时间
C结束时间???? D结果
2.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4.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5. 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 与“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公私合营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 下列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是 ( )
A.武汉长江大桥 B.第一汽车制造厂
C.大庆油田 D.南京长江大桥
8.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
A.歼-5型歼击机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籼型杂交水稻 D.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9. “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 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周恩来
10.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 根据右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12. 某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了这样一对春联,“上联,二十四个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 “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 澳门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14. 60多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也没有改变。下列史实不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
A.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 B.“台独”势力的存在
C.香港. 澳门的回归 D.两岸经济往来密切
15. “1955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求同存异”,这是有人在一份破损的报纸上依稀读出的内容。据此判断这份报纸可能是在报道( )
A.万隆会议 B.中印. 中缅《联合声明》
C.抗美援朝 D.中国参加APEC会议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今年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多少周年纪念?
(2)依据材料二,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领域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为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4)30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1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 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三 如图。
     图A           图B              图C
(3)图片A. B. 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58年,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社员的自留地. 家畜. 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 风阳县农业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0亿千克;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农民高兴的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的纲领中哪一项是涉及农村问题的?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阐发为哪种主义?这种主义实现了没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谈谈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3)1958年夏秋之际,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人民公社化”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4)材料四中的内容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对这种农村发生的变化你有哪些感想?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BCBD 6-10CDCBC 11-15CCBBA
二. 非选择题
16.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2)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略”。
(4)邓小平理论
17.(1)中国经济(工业)迅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一条即可)
18. (1)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2)废除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不正确;理由: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力,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下降,收入不多。
(4)改革开放时期。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