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 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 廖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A.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 2.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3. 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4.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 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 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政治协商会议 6.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段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8. 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意义在于向世界宣告我们( ) A.将开始争霸世界 B.将实施战略进攻 C.将实施战略防御 D.依靠自已的力量掌握核技术 9. 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0. 农业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1年间的4.9%,究其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的促进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人民公社化的推进 11. 下列哪一城市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 A.上海 B.深圳 C.南京 D.厦门 12.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3.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样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求同存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 2018年8月2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同萨尔瓦多共和国外长卡斯塔内达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尔瓦多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是继5月以来多米尼加、布吉纳法索先后与台湾“断交”,萨尔瓦多是4个月内第三个与台湾“断交”的“邦交国”,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共识 B.两岸关系得到重大发展 C.“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D.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15. 美国记者芭芭拉·沃尔特在回忆录中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的意义不亚于登月。” 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因为此次访华( ) A.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使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解决了久悬未决的台湾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钢厂、无缝钢管厂相继开工,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大江南北。? 材料二 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 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和五十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时期”是什么时期? 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什么历史事件? (4)材料二中的事件什么时间结束?其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他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我国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5.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材料三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1)材料一中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直接得益于我国农村改革什么政策?其“伟大的历史作用”如何? (3)材料三中深圳经济特区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随着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了什么新发展? 18. 共和国近70年的历史进程中,多次多领域实现了跨越与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双方在上海正式签订并发表____A____……的发表,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为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 ”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什么运动的法律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的“A”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重要里程碑的意义”的理解。 (4)材料四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议的历史转折性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CDC 6-10DDDCC 11-15DCBAA 二、非选择题 16.(1)一五计划时期 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重点发展重工业 (3)三大改造 (4)1956年底 作用: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1)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深圳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8.(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运动:土地改革。意义: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或农村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3)文件:中美《联合公报》。 理解:两国关系从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 (4)会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