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革命???????????????????????????????????????????D.?发动民众,推翻政府
2.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B.?编制国家预算??????????????????C.?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新式军队
3.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
A.?百日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4.清朝后期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除北京大学外,另一个是(???
)
A.?《申报》????????????????????????B.?商务印书馆????????????????????????C.?京师同文馆????????????????????????D.?《国闻报》
5.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B.?经世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同文馆
6.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所高等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国立清华大学????????????????????D.?国立中山大学
7.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科学
B.?科举制废除于戊戌变法时期
C.?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D.?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8.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创立到清末废除,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A.?1000年???????????????????????????????B.?1100年???????????????????????????????C.?1200年???????????????????????????????D.?1300年
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孔子的观点中,提现教育公平的是(???

A.?有教无类??????????????????????????????B.?温故知新??????????????????????????????C.?因材施教??????????????????????????????D.?仁政
10.严复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科举制度的废除???????????????????????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1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
《时务报》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A???????????????????????????????????????????B.?B???????????????????????????????????????????C.?C???????????????????????????????????????????D.?D
13.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A________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_____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______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________慷慨就义。
A.?A???????????????????????????????????????????B.?B???????????????????????????????????????????C.?C???????????????????????????????????????????D.?D
14.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慈禧
15.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变法人士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以下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C.?人们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D.?人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6.下列关于维新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7.如果要拍摄“戊戌六君子”专题片,下列人物不在“戊戌六君子”之列的是(???

A.?谭嗣同、刘光第????????????????B.?康有为、梁启超????????????????C.?林旭、杨深秀????????????????D.?康广仁、杨锐
18.发生于120年前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内容与之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所著的《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上连载,他指出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
材料二?
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连载,他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
(2)《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
----摘自(明)张岱《石匮书》
请回答:
(1)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近代历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湖南籍进士是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科举制度最终于哪一年被废除?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分析:根据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的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B符合题意;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是洋务运动的内容,A排除;
?C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排除;
?戊戌变法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
A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A符合题意;
?B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C项是教育方面的,D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理解和识记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3.
A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A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政府时期都晚于戊戌变法,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学生要掌握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不要混淆。
4.
B
分析: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
文化的“双子星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务印书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5.
A
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做为“新政”,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
B
分析:根据题干的“戊戌变法时期创办”“改名为北京大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掌握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要注意和京师同文馆的区别。
7.
B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废除及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戊戌变法时期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1905年显然不属于戊戌变法时期。ACD说法都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的废除及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8.
D
分析: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历代基本沿用,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存在了大约1300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考试制度的相关知识。
9.
A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最能体现教育公平。选项A符合题意;
温故知新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仁政是政治主张;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立足于教材进行分析。
10.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废除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一文中深有感触的写道:废止科举“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意思是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举动,说到它的重要性,与废除古代的封建陋习制度、开拓土地一般无二。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有关内容。
11.
C
分析: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不久,谭嗣同被捕,慷慨就义。
C项谭嗣同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为切入点,考查谭嗣同的事迹。
12.
A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对应正确。
百日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故B对应错误;
《时务报》是1896年创办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对宣传维新变法起了重要作用。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故C项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说法错误;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的地位下降,因此D项推论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事件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结合所学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13.
A
分析:A.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B.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C.为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D.以血唤醒民众,为变法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维新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14.
C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这次变法被称为“维新变法”。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考查维新变法时期的皇帝,难度不大。
15.
B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启蒙,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的变革,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是“思想启蒙”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要学生掌握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易错点是对备选项基础知识不理解,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仔细分析四个备选项,抓住材料信息“思想启蒙”来解答。
16.
D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影响;
选项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新文化运动影响;
选项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影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维新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17.
B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等被逮捕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ACD三项的人物都是戊戌六君子,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戊戌六君子的成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六君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内容,掌握“戊戌六君子”的事迹,以此得出结论。戊戌政变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等被逮捕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
B
分析:依据题干中关键词“维新变法”,结合课本所学,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地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革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维新变法”。B项符合题意;为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A项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C项不符合题意;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和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19.
(1)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
(2)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是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
(2)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
(1)高门权贵、士族;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或公开、公平、公正);魏源
(2)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1905年。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影响。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高门权贵、士族。材料一指出“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说明考试公开、公平、公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湖南籍进士是魏源。“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是因为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科举制度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点评】掌握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