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书香有如竹篮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孙孙问爷爷:“您每天都在看书,能记住多少呢?反正都会忘记看的内容,那您为什么还要看?” 爷爷要小孙孙把旁边装煤的竹篮拿来,然后让他拿了这个竹篮去河边打点儿水上来。小孙孙虽疑惑但还是照做,很明显竹篮是没办法装水的。 小孙孙气恼地跑回来:“爷爷,您到底要我做什么?”爷爷让他再去试试。就这样反复跑了几次,水还是没打上来。爷爷这时候对着恼怒的小孙孙说:“孩子,你看看这是先前的竹篮吗?”小孙孙一看愣住了,先前脏兮兮的竹篮,经过几次清水洗涤,已经焕然一新了。 复兴中学“小牛犊”耕读书社计划以这个故事为依托,举办以“读书过程中的忘记与收获”为主题的读书会。假如你是读书会的与会一员,请你写一份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材料、任务(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读书过程就像是这竹篮打水,虽然水每次都会从竹篮缝隙中流走,表面上看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就像这被清水洗涤过的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虽然你已经不记得读过的书的内容了,但它还是会融入你的血脉影响你。书读得多了,会改变容颜和性格,甚至命运。写作时,还可以谈谈对抗忘记的方法,不要一味地迁就忘记,要做到知行合一,把读书所得化为生活的方法等等。 一、关于题意理解 (一)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的内容为一则生活小故事。第一段是小孙孙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般人对于读书会忘记,为什么还要读书的疑惑。第二段是爷爷让小孙孙用竹篮打水。第三段是爷爷借竹篮打水点化小孙孙,启发小孙孙。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部分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复兴中学“小牛犊”耕读书社计划以这个故事为依托:规定了故事是下面主题的依托,不能脱离故事泛泛而谈。 举办以“读书过程中的忘记与收获”为主题的读书会:规定了读书会的主题,主题含有两个方面:读书过程中的忘记和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写作时须对二者都有涉及,且能够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假如你也是读书会的与会一员,请你写一份发言稿:规定了文章的体式为发言稿。这需要考生在写作时注意语体,符合读书会的发言场合。 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谈认识和体会,说明发言稿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但仍然要对读书经历进行分析议论。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第三部分是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 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以故事为依托、以规定的主题为主题,并结合写作引导语所提供的情境来表达认识和体会。即要谈论故事中的小孙孙的疑惑与爷爷的点拨、启发,以此生发开去,要符合复兴中学“小牛犊”耕读书社举办读书会的场合,符合读书会成员的身份。 【立意】①读书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在于改变了多少,这些改变正是收获;②读书会忘记很多读过的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③读书过程中的“忘记”其实就是一个筛选,而“收获”的正是自已所需要的;④读书的重要性在于将自己读到的内容化作促进自已成长的力量,而忘记的往往是自已不能理解或者需要摒弃的。 【素材】1.阅读,尤其是在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被带到当下的环境之中,意识到生活以外更多彩的体验,心思会变得更细腻,更敏感,更感性,变得富有同理心。读小说,会让我们看尽各种颠荡起伏的人生,目睹各种丑恶和挣扎,从此无论生活中再黑暗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曾经经历的桥段,从容不迫。 2.有人说,读书会忘记,为什么还要阅读?那么,阅读究竟有何意义?很多人都在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但我想,真正的阅读,是一个没有功利性的思考过程。我们无须强调一定要从书中得到什么,因为,倘若你用心去读了一本书,它就一定会带给你不期然的收获。同样的道理,三毛已经在她的书里告诉我们:“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当我们还在寻找和思索读书的意义时,它早已在我们的生命里刻下印记,留下足迹。 3.古人早就讲过,天下第一等好事莫过于读书,可有人偏偏不以为然,他们要么认为权力、金钱、名利的效用优于读书,要么就是信奉即时享乐、放纵自我,对于读书则嗤之一鼻,这种态度怎么能够潜心读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读书养成了苛责的毛病,无论什么样的书,阅读当中不是抱着一种信任的姿态,尽可能吸纳于己有益的养分,而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视找茬为乐趣,以此显示自己技高一筹。读书,不可“尽信书”,但也不能总是不信,这也不信那也不信,吃亏的还是自己,或许,读书该由“相信”始。 例文 书香有如竹篮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作为“小牛犊”耕读书社的一员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书香有如竹篮水”。 爷爷让小孙孙用竹篮打水的故事,讲明了读书的道理。读过的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读书会忘记,就不要坚持读书了吗?那么外出旅行后都会回到原地,我们为何还要选择旅行?人生的终极结果都是死亡,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努力生活呢?有人说“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都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脏的竹篮一次洗不干净,你得多跑几次到河边去洗。同样,读书,不会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久地坚持。再者,竹篮打水,水都从缝隙里流走了,然而,诚所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总会有水的印记似有若无地留于竹篮,涤荡污浊。读书何尝不是如此?一本好书往往言有尽而意无限,期望匆匆一瞥之后即全盘吸收,通常不太现实,好书值得反复读;何况,世上好书太多太多,仅仅满足于读一本好书远远不够,广泛涉猎好书,方能使自我精神世界得以充分濡染。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后我们可能并不会记住些什么,但在将来遇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刻,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一定会给予我们帮助。就好像冰山,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只是那浮现出来的20%,然而真正支撑我们的是下面的那部分而我们能记得的只是知识的低级形态,叫信息。只有当那些文字融入我们的血液,才会成为知识的高级形态,叫智慧。 虽然记不住书里的内容,但其中的文字早已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如同白岩松所说:“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填注了不同的营养。有趣的是可能你都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个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还会再次帮助你和激活你。”书中暗藏了无数的前人智慧,每一次读书都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前人智慧与经验,从中汲取精华,让思想变得开明。 阅读是一个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的过程。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是你在书中找到并塑造了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提升气质的方式。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与思考,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无用的事物,让你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水不见痕,凉意犹存。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竹篮打水一场空”,空的不过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这就像诸多腹有读书之人,他们表面看起来平平常常,甚至于毫不起眼,没人能够知道他们都读过多少书、读了什么书,只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书香始终萦绕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间,你能说,他们的“竹篮”里真就“一场空”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