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单选题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在上海创办的()???????????A.?《国闻报》??????????????????????B.?《时务报》??????????????????????C.?《知新报》??????????????????????D.?《变法通议》2.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这说明清政府(???)A.?创办新式学堂?????????????????B.?建立新式教育体制?????????????????C.?废除科举制?????????????????D.?普及义务教育3.以下统计数据能够反映出中国在这一时期(???)1909年全国(不含京师)各级各类学校数量统计(数量:所)学校类別学校数量学校类別学校数量学校类別学校数量初等小学堂44558师范学堂415工业实业学堂64两等小学堂3487高等学堂21商业实业学堂28高等小学堂2038专门学堂81实业预科67中学堂438农业实业学堂185其他类1356A.?教育水平的先进性?????????B.?近代学校的多样化?????????C.?近代课程的形式化?????????D.?教育发展的滞后性4.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而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道光?????????????????????????????????????B.?咸丰?????????????????????????????????????C.?同治?????????????????????????????????????D.?光绪5.他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面对沉重的民族灾难,他发出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慨;变法失败后,他在狱中题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刑场就义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6.“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民主革命运动7.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创办于(???)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8.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120年前中国进行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了(???)A.?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B.?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9.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维新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0.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万国公报》的创办????????????????B.?公车上书????????????????C.?维新团体的形成????????????????D.?强学会的成立1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1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是谁的名言(???)A.?康有为?????????????????????????????????B.?严复?????????????????????????????????C.?谭嗣同?????????????????????????????????D.?梁启超13.“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14.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120年前中国进行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了(???)A.?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B.?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15.“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6.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7.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其数据变化说明(???)时间哲学、宗教自然、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合计年平均数1895年前14123111896—1911年3817236623813695063.33——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B.?维新变法取得重要成果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18.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潮是(???)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二、材料分析题19.读一读,议一议。材料一?维新变法之际,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说:“如果变法能让国家变得富强,你就去做吧。我不干涉。”材料二?维新人士被捕当天,慈禧太后怒斥光绪皇帝:“你怎么这么糊涂?!真是不肖啊!”(1)由材料一、二可知,慈禧太后对待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发生逆转的原因。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21教育网???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严复主持的《国闻报》;《时务报》是在上海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2.B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迫于形势,于1904年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创办新式学堂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是改革开放后。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新式教育体制的知识。3.B分析:题干给出的表格材料中涉及初等小学堂、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工业实业学堂、高等学堂、商业实业学堂、专门学堂、实业预科、农业实业学堂、其他类等学校类别,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学校的多样化。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这一时期近代学校的多样化。4.D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后,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他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唯一的出路是任用维新派参与谋划,并提出由皇帝出面,倡导变法,康有为的言辞使光绪帝深为感动,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皇帝不是支持维新变法的皇帝,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时的皇帝,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5.C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可知与谭嗣同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国人。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首绝命诗,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谭嗣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抓住题干关键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谭嗣同和维新变法的有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6.B分析:题干的“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体现的是维新变法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救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民主革命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本题难度适中。7.A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维新变法中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的,属于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保留下来,成为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辛亥革命时期,是1911年;选项C新文化运动时期,是1915年;选项D五四运动时期,是1919年;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创立的”,时间属于维新变法时期。8.A分析:A项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的是维新变法,1898年(2018年—120年)的维新变法是一场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符合题意;B项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以政治改良为主,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较少;D项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的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方法的了解。9.A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影响。题干中谈到维新变法传播的西方知识与学说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肯定了维新变法在近代思想启蒙上的作用。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维新变法的作用是考试的难点,在历史上具有很深远的影响。10.B分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公车上书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11.A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为维新运动解开了序幕。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公车上书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理解公车上书。结合题干信息“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12.D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梁启超在《论不变法之害》"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故D符合题意;康有为、严复、谭嗣同也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但是与题意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属于对学生识记层面的考查,学生只需记住即可。学生要掌握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13.D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即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变革求新”。A项指的是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进行的禁烟运动;B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农民运动;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动;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材料的内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4.A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救亡图存。随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1898年6月到9月,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因1898年为旧历戊戌年,因此这次变法为“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D两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实质性内容,从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程度,是历来考试的重难点内容。15.C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改良一些封建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具体主张体现在:主张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C项符合题意;A项主张因循守旧,盲目排外;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D项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由此可知ABD三项和题干“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信息不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区别。16.B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的,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唯一的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A项洋务运动时期指的是1860年到1895年,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C项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时间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学生要牢记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的,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唯一的成果。17.D分析:根据题干的“1895年前”可知A不符合题意,因为1895年前洋务运动还未破产;维新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1895年前中国开始翻译日本书籍,故B不符合题意;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的说法明显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1896—1911年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明显多于1895年前,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救亡图存的知识。18.B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根据图片中“日本”“政治学”“世界之政治”等关键词可知,此时期知识界宣扬当时世界各国政治形势,尤其是日本的政治形势,提倡政治改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1300多名举子联名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通过题干可以得出,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变法图强,本题难度低。二、材料分析题19.(1)默认的态度和反对的态度。(2)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裁并机构,裁汰旧员,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一可知,慈禧太后对待变法是持默认态度的;分析材料二可知,慈禧太后对待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2)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发生逆转的原因是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裁并机构,裁汰旧员,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0.(1)民族危机加深。(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扬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干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枝术的传播.诬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的《马关条约》一内容,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材料二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扬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干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枝术的传播.诬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点评】掌握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