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南亚》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区域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之下,区域的自然与社会地理状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完成和发展的。教材从最基本的地理事物如: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区域地理概况认识到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地理事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以及河流的特点,东南亚的交通位置是本节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化难为易。掌握东南亚 “十字路口”重要的交通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本节课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模拟考察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要提前搜集东南亚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和东南亚的山河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山河分布特点。 2.难点:分析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查阅东南亚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东南亚的旅游影片,创设情境。 设疑:谁知道这条旅游路线所到的国家?这几个国家在哪个地区? 生回答后,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视频和创设问题情境,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器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环节二 分小组,按兴趣加入不同的小队 一组:先行考察队:考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和组成部分。 二组:地形考察队:考察东南亚各组成部分的地形特点,并说出你的分析方法。 三组:河流考察队:考察中南半岛主要河流的名称、流向、注入海洋及主要特征,马来群岛上河流的特征。 四组:气候考察队:考察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并说出你的分析方法。 五组:交通考察队:选用旅游交通工具,分析“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分组活动,模拟身临其境执行不同的任务。 环节三 先行考察队 阅读教材P27-28 海陆位置:东临 、西临 、西南与 洲相临。 纬度位置:大致在 N至 S之间 东南亚的组成部分: 和 。 小结:定位是确定区域的最基本常识 通过地理定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位置描述方法。 环节四 地形考察队 阅读教材P27东南亚地形图和P28文字部分 (1)中南半岛北部 ,南部地势 ; (2)马来群岛地势 , 多、 少。 小结:地形影响着气候、河流,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通过分析地形,加强地形特征描述的表达方式。 环节五 河流考察队 阅读教材P27及P29文字部分说出中南半岛主要河流,并重点描述湄公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伊洛瓦底江:自 向 流,注入 洋; 萨尔温江: 自 向 流,注入 洋; 湄南河: 自 向 流,注入 洋; 湄公河: 自 向 流,注入 洋; 设问:讨论湄公河水文、水系特征: 教师点拨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的思路 小结:河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 通过河流的分析,强化学生对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描述方法。 环节六 气候考察队 从纬度位置分析 中南半岛: 气候,特点: 马来群岛: 气候,特点: 图片展示:椰子、菠萝、榴莲等水果 小结:气候决定着植被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水果图片,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关联性。 环节七 交通考察队 根据本区地理特点,大家旅游选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飞机:理由 汽车:理由 轮船:理由 火车:理由 东南亚中心有一条重要的马六甲海峡。介于 半岛和 岛 之间。马六甲海峡沟通 洋和 洋,并连接 洲和 洲。 设问(1):为什么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作海上生命线? (2)克拉地峡的开凿将会产生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通过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分析,让学生明白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环节八 活动: 河流与气候的关系 读右图: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下列关于图中丙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B.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D.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河流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环节九 学以致用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的客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说出A岛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 (2)简要分析B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判断A岛北部地区7、8月份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成因。 课后拓展,案例迁移。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十 课堂总结 我们派遣各种考察队,身临其境执行各种考察任务,对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进行分工考察,并联系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总结概括,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运用考察队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十一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利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在教学难点上,巧设交通工具,突破难点。不足之处,在河流沿岸还要设计流经哪些城市的图表习题就更完美了。 通过反思,即对本节课的亮点进行肯定,同时通过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