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是( )
A.在亚太地区建立一系列军事基地,威胁中国的安全
B.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C.武装侵略朝鲜,逼近中国边境
D.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2. 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 列哪一项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  )
A.南京长江大桥 B.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C.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4. 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摘自(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双十协定》
5. 安徽省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 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 )
A.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B.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C.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D.把全国人民和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
7.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许多毛泽东主席像章,其中一枚像章背后刻着的数字表明是“1969年6月”制作。由此可以断定该像章是( )
A.建国初期的 B.抗美援朝时期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D.三大改造时期的
8. 建国以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骄人成就,取得上述成就与“两弹一星”精神分不开,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科技创新精神
C.团结统一精神 D.艰苦奋斗精神
9. 有关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C.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D.农民的产品全部上交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城市改革的是( )
A.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行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1.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12.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作者凌青(林则徐的后裔)在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
A.虎门销烟扬我国威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香港回归洗雪国耻 D.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14.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民族团结
15. 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这时我国外交正处于( )
A.与西方的紧张期 B.与苏联的蜜月期
C.与美国的改善期 D.与日本的建交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余既来索”的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二,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根本目的。
(4)《反分裂国家法》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案。你认为实行哪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什么?
1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乔的笑》,是新中国外交成就上的一张照片,文字说明为:该照片拍摄于1971年11月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
材料三 它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已成为维护成员国共同利益、促进成员国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成为实现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提到的国际会议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它”是一个什么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DBB 6-10ACBDA 11-15ADBAC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说明了“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7. (1)元朝疆域辽阔,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方案有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两种,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根同源;“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等;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或:武力统一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台独”分子的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等。)
18.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上海合作组织”。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