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课题 光的折射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折射现象的观察,知道光的折射是一种光在两种介质传播时的偏折现象; 2.通过回顾、活动、作图,理解光的折射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知道光从空气到玻璃、玻璃到空气的规律是有区别的; 3.了解光的折射能引起成像,体验由折射引起的成像,能初步解释成像原因。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光的折射时,会伴随光的反射现象的发生。 5.根据事实,学会基本光路作图。 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物投影:固定在空碗底的小珠 1.刚好看到小珠(作光路图) 2.刚好看不到小珠。 为什么? 3.慢慢加水,直到看到小珠。 猜想:可能发生了折弯? 导: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光可以让我们看到物体,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奇妙的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现象。 问:光是怎么从小珠传到摄像头的? 转:光在空气和水中都是直线传播,那么加水后看到小珠,请猜测光是怎么从小珠传到眼睛? 从奇妙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带入课堂,更重要的是以些现象贯穿整节课。 规律探究 理论分析 知识应用 学生思考:可以排除C和E。并说明理由。 活动:尝试打开激光源让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砖,并记录界面和光路。 聆听活动过程及注意点。 思考:光的传播速度。 观察 思考、想办法、回答。 开始活动,并作图记录。 回忆光的反射规律。 观察并回答。 完成:实验后的学习任务。 1.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吗? 2.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否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还是靠近法线?入射角大还是折射角大? 4.(根据第3条方法直接从自己作的图中看出)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还是靠近法线?入射角大还是折射角大? 可能的发现: 反射现象的存在。 猜测并说明依据。 对幻灯中ABD的判断分析。 随堂验证:对A的验证,进行垂直射入,作图,观察现象。 好奇!需要结果。 进入新的思考,并作答。 随堂验证:验证入射角不一样时,折射角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讨论: 可能的理由: 从光的折射出发。 从“感觉变高了”出发。 随堂验证:学生动手完成水中筷子实验,从侧上方观察并记录现象。 引:如果真的发生了折弯那么会是下列的哪一种呢?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先排除哪几种? (幻灯展示) 鼓励:相信学了今天的课会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到底有什么特点。 活动介绍: 1激光源的使用方法。 2介质选择:由于水具有流动性,探究不方便,我们提供的两种介质材料是透明的空气和玻璃砖。 3问:对于光来讲,空气和玻璃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演示:让光在空气和玻璃砖之间传播。 5问:为了便于后续分析,有什么办法在学习任务单上记录两种介质的界面和光的行进路线? (活动结果投影展示)让学生比较。 总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板书) 转:那么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呢? 为了研究的方便,像学习光的反射规律一样,大家在图中画上法线。 引导分析:1.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同一平面。 2.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入射角大大于折射角。 (板书) 转:那么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是偏离法线还是偏向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又如何? 转引: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折射现象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总结:直接得出“折射和反射现象同时存在”。(板书) 鼓励:我们已经基本解决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的特点,那么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传播时会是怎么样呢?为什么? (必要时从传播速度引导) 鼓励:大家学得很认真,现在可以对刚才重新看到的小珠的光路又可以排除一些情况了。 分析。 结果总结。 (补充板书) 转:既然C正确,那么你知道加水后为什么又能看见了呢? (幻灯演示成像,作第二条光线时不作出折射光线,开始提问) 问:同学们,第二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也会偏离法线,那么偏离程度比第一条光线大还是小、还是一样? 提示:大家看到,这两种情况入射角可不一样哦。 总结结果,完善幻灯作图,提出:S'是S的像,而且感觉变高了。 布置:一根筷子,一半在空气中,另一半在水中,请大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判断水中的筷子的情景,并说明理由,可以同组讨论。 请刚才猜想“向下折弯”的同学来回答一下,你为什么错了?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前知识,在排除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通过现在的水平还无法排除,由些建立学习的心向,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使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学习。 通过对比学习,知道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以反射现象为基础,来充实或完善初中阶段光现象的知识。 进一步对导课时留下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是阶段性的课堂检测。 从现象走向理论分析,由理论来解释现象。 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应用,检测知识输出本领,虽然通过随堂验证可以知道真相,但对学习来说是浅层的,还得让猜想错误的同学理清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