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目录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从135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元末农民起义1368朱元璋攻灭群雄明朝建立1351朱元璋像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者:朱元璋2.建立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朝疆域图一、明朝的建立姓名:朱元璋(外号:朱重八、朱国瑞)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年-1368年造反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个人简历主要经历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赵某某营销经理/MarketingManager材料“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结合课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②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设立锦衣卫和东厂①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锦衣卫印②明成祖设立东厂。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机构设立的目的是监视官民。职能是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其特点是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印东厂腰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防止相权威胁君权,防止大权旁落。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措施影响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加强了君主专制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明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考试要求是什么?试卷文体是怎样的?这样的考试出现了怎样的后果?考试范围:“四书”“五经”。答题观点:朱熹《四书集注》。(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格式内容要求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阐明起讲议论的开始入手起讲后的入手处起股、中股正式的议论后股、束股指定行文格式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消极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范进中举材料“我定下的文体叫八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欧阳中石《范进中举》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结合材料和图片,讨论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朝代控制思想的措施秦朝汉朝明朝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是科举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考试方式,实际上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根据教材内容,请概述一下明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农业商业手工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材料一: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材料二: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陆耀《甘薯录》材料三: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三省边防备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3)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2)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3)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明青花明彩瓷蓝印花布·官人骑马织机明代青花扁壶关于明代的手工业发展,要特别关注一下明代的青花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故宫藏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3.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皇都积胜图》(局部)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南都繁会图》(局部)“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特点:明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明朝的建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崛起建立明朝占领大都,结束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丞相制度、分散兵权设立特务机构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农业:引进高产物种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快速发展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大型商业城市和商帮出现课堂小结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录、视频、问题导入:目录: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统治导入视频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从135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新课讲解模块一明朝的建立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1.建立者:朱元璋2.建立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图片:明朝疆域图模块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材料“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结合课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设立锦衣卫和东厂①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②明成祖设立东厂。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机构设立的目的是监视官民。职能是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其特点是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防止相权威胁君权,防止大权旁落。视频:明朝八股取士模块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考试要求是什么?试卷文体是怎样的?这样的考试出现了怎样的后果?考试范围:“四书”“五经”。答题观点:朱熹《四书集注》。(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消极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2.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结合材料和图片,讨论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我定下的文体叫八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欧阳中石《范进中举》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是科举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考试方式,实际上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模块四、经济的发展根据教材内容,请概述一下明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1、农业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材料一: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材料二: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陆耀《甘薯录》材料三: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三省边防备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3)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2)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3)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2.手工业关于明代的手工业发展,要特别关注一下明代的青花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3.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皇都积胜图》(局部)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南都繁会图》(局部)“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特点:明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三、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统治导入视频.mp4 明朝八股取士.mp4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案.docx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