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盆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说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认识四川盆地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四川盆地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 4.分析四川盆地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5.根据地图归纳四川盆地人口、城市分布特点;掌握四川盆地丰富的物产和旅游资源;结合地图,掌握四川盆地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教学重点 了解四川盆地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和盆地文化(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片段:大熊猫被马来西亚退回。 提问:大熊猫栖息地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视频观看,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内容一:巴山蜀水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一)部分内容。 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并进行课堂展示 培养学生读图和归纳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板图,明确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分组派代表依次贴出四川盆地周围的地形区及内部的成都平原,并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学生通过贴图,掌握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观察四川盆地地形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结合教材认真思考,并在书上作相应勾画或笔记 通过观察地图,归纳并掌握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流向,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 学生结合图文,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看图、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底部活动题,并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完成教材P51活动题,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容二:天府之国 视频欣赏,说明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组织学生探讨原因,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1。 结合教材,完成合作探究1: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有哪些?(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方面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展示四川盆地旅游资源。 学生举例说出四川盆地的优美风景。知道《世界遗产名录》 加强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学习身边的地理 内容三:蜀道变通途 组织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地形内容,讨论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2。 小组探究:结合所学地形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播放微课视频:了解蜀道变通途过程 观看视频,了解四川盆地水陆空发展 让学生感受四川盆地交通发展变化历程,学习身边的地理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有哪些有利条件? 阅读56知识之窗,找寻答案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七嘴八舌话收获 在本堂课收获了什么回答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 课后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测 巩固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