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 教材分析: 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南北狭长,自南向北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差异大;秦岭横贯陕西省南部,形成了南北两侧完全不同的区域特色,所以在第七章陕西省也成为重点认识的代表性区域之一。在本节书的教学中,除了认识陕西省的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况,更重要的是结合历史使学生了解“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更要密切联系时事,分析陕西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是掌握陕西省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掌握陕西省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图表、文字材料,使学生学会分析陕西省的位置和地形特征,掌握渭河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主要农作物,掌握省会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更多地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更主动、更全面地了解陕西,感受陕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八百里秦川”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②学习新课,师生合作完成。 活动1: 学生阅读P.65文字材料和图7.72,结合活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A、找出与陕西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并说出它们的简称。 B、结合地图册,找出陕西体会的河流属于哪个水系。 C、说出陕西省自南向北地形区的名称。 学生:阅读课本图文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回答问题,总结讨论。 活动2: 学生阅读P.65文字材料和图7.72,结合活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A、陕南地区为什么是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 B、结合图7.80填写下表: 所属地形区 所属四大地理单元 所处温度带 年降水量 一月平均气温 所处河流流域 西安 汉中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从气候、地形角度回答问题。 活动3: 学生阅读P.66文字材料和图7.75,结合活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A、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安作为古都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军事等分析。) B、找出宝鸡、咸阳、西安的位置,说出经过这三座城市的铁路干线。 C、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些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古迹。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回答问题。(适当补充西安的历史资料。) 活动4: 学生阅读P.67文字和图片材料,结合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成为经济发展最快城市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军事等分析。) 教师小结:西安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第二课时 ①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②学习新课,师生合作完成。 活动1: A、学生阅读P.65文字材料和图7.72,长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B、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 C、说说近年来黄土高原治理的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黄土高原自然环境遭破坏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小结。 活动2: 学生阅读P.69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陕北为什么成为国内外游客最向往的地区之一? B、说说陕西成为我国能源基地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陕北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小结。 活动3: 学生阅读P.70:“陕北榆林的变化与发展”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材料,说说西部大开发使榆林在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是通过什么措施发生的。 生态环境方面: 工农业生产方面: 人们的生活方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陕北生态环境、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