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虎门硝烟 B.收复新疆
C.黄海战役 D.抗倭斗争
2. 有史学家说:“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近代最先“来和我们打麻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3. 某位历史学家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中,沙皇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其依据是俄国(  )
A.割占我国香港岛   
B.强占我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C.大肆劫掠圆明园   
D.获得兵费赔偿白银2亿两
4.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陷落 D.天京事变
5. 《纽约时报》(1895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评论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7.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8. 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 下列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
A.《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11. 19世纪6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该运动(  )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有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许多企业,被誉为“状元实业家”。他是(  )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严复
13. 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他”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邓世昌
14.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15.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1)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鸦片战争示意图。
(2)请你写出“鸦片战争示意图”中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让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17.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向海洋进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明差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两种选择】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如图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
(2)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对两国各自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写出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变化?
【晚清海防】
材料三 右图所示
(4)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进军海洋】
(5)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方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抡、水雷、电线、铁路,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敬。国会者,君与民共论一国之政法也。盖出自三权鼎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故人主与千万之国民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派哪些主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DC 6-10DCDDD 11-15AACCB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落后。
(2)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香港岛。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坟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和攫取工业原材料等。
(3)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农业文明发达;长期封建保守。
(2) 英国:争夺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外来侵略,逐渐脱离世界工业化大潮。
(3)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变化:鸦片战争开的五个通商口岸全部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的商埠,沿中国海岸线南北展开,又沿着长江向内的延伸。
(4)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历程;开始重视海洋主权,洋务运动中建立了近代海军;政治制度腐败,没有实现国家强大;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
(5)不同文明致使海权意识不同,海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应增强全民海权意识;发展经济与军事并重,应加强海军建设;深化改革,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18.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