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进行经济援助,最重要的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 
B.扩大海外商品市场
C.向西欧、日本输出新技术
D.推动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2. 《杜鲁门回忆录》记载:“(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美苏战时同盟破裂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冷战政策就此开始 D.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3. 德国在20世纪曾两度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制止德国军国主义的再起是战后国际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战后,德国首都被哪四个国家分区占领( )
A.美、苏、英、法  B.美、英、中、法
C.奥、苏、英、法  D.美、苏、比、西
4.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动。下图反映的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
B.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对峙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欧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峙
5. “联邦研究与开发经费在1940年为7000万美元,1945年高达15.9亿美元。短短5年增加20多倍,史所罕见。有人认为美国到了对科研规模不加限制的地步。”材料显示了美国崛起的哪一直接因素 (  )
A.经济因素 B.教育因素
C.科技因素 D.市场因素
6. 1993年欧盟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后来经过几次扩大,2007年成员国已达27个。这说明( )
A.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无阻碍
C.“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
D.欧洲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
7. 数据图表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增长较快
B.英、美、法三国经济持续走下坡路
C.美国逐步失去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D.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8. 下表是1951—1985年苏联粮食平均年产量和收购量简表(单位:百万吨)。对此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51-
1955 1956-
1960 1961-
1965 1966-
1970 1971-
1975 1976-
1980 1981-
1985
年产量 88.5 121.5 130.3 167.6 181.6 205.1 180.3
收购量 34.2 47.9 51.6 66.0 67.6 79.7 54.5
A.苏联粮食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集体化
B.赫鲁晓夫改革促进了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
C.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粮食收购量出现下降
D.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粮食产量出现增长
9.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他们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以失败而结束。苏联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低
B.农业生产率低下
C.工农业比例失调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0. 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②东欧各国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③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1.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
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两极格局的结束
12.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济济一堂,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也标志着二战后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会议( )
A.促进了中国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13. 15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逐步建立起了在非洲的殖民体系。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
A.埃及的独立 B.纳米比亚的独立
C.南非的独立 D.“非洲年”的出现
14. 某同学从万隆会议、“七月革命”、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卡斯特罗等信息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5. 拥有“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局势诡谲莫测,力量消长无常,变化多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局势更趋动荡,其重要根源是( )
A.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 B.大国争夺
C.阿以之间的领土之争 D.水资源的争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冷战思维引入亚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你能判断出这是什么计划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协助西欧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么评价“美苏冷战”的?(至少两个方面)材料中哪一组织至今仍在进一步东扩?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90%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
材料二 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五分之一的车间党组织、二分之一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时的演说
【材料二】
“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尼赫鲁
【材料三】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于1948年8月1日能结束,并撤出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的犹太国、犹太独立国家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规定阿拉伯、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边界。按此方案,犹太国面积14000平方公里,阿拉伯国11000平方公里(分三块,有走廊联结)。耶路撒冷市建立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中“财富已经归还我们”是什么意思?
(2)对于巴拿马人民来说,他们也有一个这样的财富,它的命运和埃及人民的这个财富有着相似的命运。巴拿马“这样的财富”是什么?
(3)结合这一时代特点?分析出现材料二这一现象的原因。
(4)请你再举出一件这一时期类似的事件?
(5)根据材料三中的“决议”,“分治”后的巴勒斯坦建立了哪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6)该决议并没有解决问题,到1973年为止,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四次什么战争?
(7)你认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CC 6-10AABDC 11-15CCBDC
二、非选择题
16. (1)核心内容:美苏冷战或两大阵营的对峙(美苏对峙、冷战对峙)。
(2)计划:“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防止革命;控制西欧;遏制(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3)评价: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既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发展。北约。
17.(1)原因:综合国力衰退,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共产党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威信。
(2)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3)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8. (1)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2)巴拿马运河
(3)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实力削弱;②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③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
(4)1952年,埃及独立。1959年,古巴独立。
(5)以色列
(6)中东战争
(7)原因在于历史的渊源,即复杂的民族和宗教背景,其次是大国的插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