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一、单选题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此段话中的“皇上”实行的变法之策包括(??
?)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废除科举制度??
④开办新式学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有人说,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又得罪了军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这场变革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3.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①________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②_____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③______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④________慷慨就义。
A.?①?????????????????????????????????????????B.?②?????????????????????????????????????????C.?③?????????????????????????????????????????D.?④
4.“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材料肯定了维新变法(???

A.?抵御了西方的侵略??????????????????????????????????????????????B.?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5.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6.甲午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

A.?强学会的成立???????????????????????B.?兴中会的成立???????????????????????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
7.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B.?百日维新???????????????????????????C.?创立民国???????????????????????????D.?废止科举
8.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发动了一次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是(???

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国民革命
9.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不包括(???

A.?创办报刊?????????????????????????B.?组织学会?????????????????????????C.?开办学堂?????????????????????????D.?派留学生出国
10.下图是一位维新派志士被杀前的历史情景。这位英雄人物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袁世凯
11.“(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2.下图是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中的示意图。该图统计了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此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师夷长技思想的开始出现
B.?维新思想是当时唯一进步思想
C.?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
D.?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
13.范文澜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

A.?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
B.?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C.?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14.西方一些史学家用“西方冲击中国全面革命之序幕——中国反应的模式”研究中国近代史,下面示意图B处应为(???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维新变法
15.主张救亡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陈宝箴
1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维新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7.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人物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康广仁
18.光绪皇帝曾发布诏令,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分析:题干材料中的“皇上”是指光绪帝,光绪帝领导了戊戌变法,其改革内容包括:发展农工商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的是在1905年,由清政府宣布废止的,所以戊戌变法的内容不包括③。
C项①②④是题干材料中“皇上”实行的变法之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史实。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2.
B
分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变革是维新变法,B项符合题意。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成这次变法为维新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记忆类题目,记住维新变法又叫百日维新,较容易。
3.
A
分析:A.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
B.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
C.为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
D.为以血唤醒民众,谭嗣同甘做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慷慨就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康有为和梁起超的知识点为常考内容。
4.
B
分析:根据教材所学,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维新变法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
B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日本打败”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清楚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变法强国。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想通过学习西方,改革政治制度等来维护统治。
6.
C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公车上书的背景及影响,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7.
A
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光绪帝也表述“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次变法历时103年,因此被称为“百日维新”。A项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C项不合题意;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维新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8.
C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开展了维新变法的运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语句“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9.
D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创办报刊,广开言论,建立组织强学会,制定机关刊物,创办学堂,建立京师大学堂,ABC三项的内容都属于维新派的革命活动,不符合题意;
派留学生出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不属于维新变法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的一系列活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内容,掌握维新派的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排除其它干扰项得出结论。维新变法时期,为了宣传变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创办报刊,广开言论,建立组织强学会,制定机关刊物,创办学堂等。
10.
C
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维新人士谭嗣同为变法英勇就义时的场景。AB项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往国外,没有牺牲;D项袁世凯不是维新派人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本题中的图片属于常考的知识点,记住即可。
11.
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B选项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前,A选项排除。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C选项排除。
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维新变法的准确把握,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2.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A,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时间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图示无法体现民众普遍接受,故B错误;C,根据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示意图看出,1895年后数量大幅上升,这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相关,故C正确;D,1915年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故D错误。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思想的发展,近代史的思想传播发展迅速,为了挽救祖国危难,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和救国运动,衍生了很多先进的思想。
13.
B
分析:据所学知,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它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所以范文澜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
B项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能支撑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
14.
D
分析:依据题干图片B处的时间是1898年,结合所学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的意图,发布列一系列变法令,进行了维新变法,D项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A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B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C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15.
C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中,逃往国外,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D项是清朝的官员,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
16.
A
分析:“甲午战争后”既是时间限定词又是事件的限定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能救国,因此开始向学习政治制度转变,于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开始于维新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A项维新变法是中国人首次在政治制度上向西方学习,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符合题意;
B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不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属于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上的探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7.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说的,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要掌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本题难度适中。
18.
B
分析:从1896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多余官员,启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创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等。如材料中所述的,可以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这些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等思想的体现。但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并没有真正实施下去,很快就失败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结合题干信息“光绪皇帝此举”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维新变法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19.
(1)洋务派: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与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相同点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点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康有为的设想不能使中国富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点评】掌握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