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2. 1950年辽宁金县经过土地改革后,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了花生和棉花。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土地改革( )
A.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B.消灭了农村的贫穷落后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粮食生产获得了巨大丰收
3. 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上,你不可能看到( )
A.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B.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解放牌载重汽车投入运输  D.青藏铁路通车
4. 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下列史实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民主政治进步思想的有(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1954年宪法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手工业合作化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局势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8. 下列科技成果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是( )
A.“两弹”的成功研制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
D.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9.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10.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机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1980年,我国在广东建立的经济特区有(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厦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 目前,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政府首脑都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最能说明少数民族享有 (  )
A.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的权利
C.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权利
D.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权利
13. “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基本法》的此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14. 李克强总理在谈及两岸关系时指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这段话反映了(  )
A.台湾和大陆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B.台湾当局已经放弃“台独”的主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湾问题不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当交由国际社会来解决
15. 下面《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表》反映出( )
时间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个) 10 34 45 120
A.“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B.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
轻、重比例
(%) 1957年农、
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
平均增长
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成就瞩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了凤阳发展的什么趋势?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现象?
(3)历史上凤阳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 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 近年来,一小撮分裂分子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严重威胁各族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破坏了党的民族政策。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一项什么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3)对少数分裂分子的暴力恐怖行为,你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DAB 6-10ACCBC 11-15CBDDD
二、非选择题
16. (1)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重工业。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7. (1)凤阳从落后走向繁荣。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说明必须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8.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问题,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加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援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手段残忍、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和谐、严重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损害人民利益、行为不得人心、阴谋不会得逞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