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2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一、单选题 1.《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C.?土尔扈特部回归?????????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2.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统治???????????????????????B.?发展经济???????????????????????C.?稳定边疆地区???????????????????????D.?与民休息 3.著名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远航:“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材料表明“郑和远航”的特点之一是(??? ) A.?注重商贸???????????????????????????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 4.当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政策是(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人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断绝了中外经济交流???????????????????????????????????????????B.?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6.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是(??? ) ①抵制西方殖民活动 ②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③停止对外贸易活动 ④抵制商业资本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郑成功在一封严词拒绝侵略军无理要求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是指( ???) A.?英国??????????????????????????????????B.?荷兰??????????????????????????????????C.?西班牙??????????????????????????????????D.?葡萄牙 8.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出现危机的表现有( ??) ①军机处的设立????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闭关政策的实行?? ④八股取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评论清朝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关注民生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禁绝对外贸易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0.“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威继光抗倭????????????????????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D.?马可?波罗回国 11.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处于乾盛世??????????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12.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松江等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B.?明清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C.?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成为主要货币????D.?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中国的经济主体仍是( ????) A.?商业??????????????????????????????????B.?手工业??????????????????????????????????C.?农业??????????????????????????????????D.?工商业 14.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里的“帝国”“注定……被打垮”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力不足,装备落后???????????B.?阶级矛盾尖锐???????????C.?妄自尊大,孤立无援???????????D.?封建制度落后 15.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6.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录取。这段文字反映了( )??????????? A.?科举制已僵化??????????????????B.?科举制被废除??????????????????C.?文字狱的禁锢??????????????????D.?民族矛盾尖锐 17.“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材料中所指的政治举措是(??? ) A.?设三省六部制???????????????????B.?设行省制???????????????????C.?设厂卫制度???????????????????D.?废丞相,权分六部 18.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以下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有误的是( ??) A.?明末的腐败统治——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B.?明朝废除了丞相——大大加强皇帝权威和中央集权 C.?清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的交流 D.?清调整野蛮弊政——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朝《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通过对清帝国的观察与分析,英使马戛尔尼认为清帝国实质上是极其.虛弱的,它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材料三: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新的景象。“机产出资,机工出力”主要出现在哪些城市?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中期面临哪些内外危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面对危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讲话 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南方日报》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是哪位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 (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3)以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中国对外贸易衰退的原因,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21.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的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冶三世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明清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在为人权而战而“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进”,导致近代前夜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危机。 (1)据材料一, 请你举一例中国在第三次崛起中对国外有强大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居先 进地位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想一想清朝采用了哪种对外政策?对此政策你有何评价? (3)根据材料三,请你列举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依据“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故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是题干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克萨之战及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尼布楚条约》内容和意义。 2.【答案】 A 【解析】 A.根据材料中“一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A选项正确; ?B.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故B选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边疆地区,故C选项错误; ?D.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与民休息,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3.【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还是友好交往。题干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的特点。 ABC三项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和平交往是题干材料表明的“郑和远航”的特点之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4.【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符合题意。?? BCD项内容不是清朝统治者面对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5.【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此现象属于闭关政策。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闭关锁国的措施。 6.【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了,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 D项①②④是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掌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7.【答案】 B 【解析】题中这句话出自郑成功给荷兰殖民者的一封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当地人民,并以台湾为据点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地区。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贵国”所指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B项荷兰是题干里的“贵国”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出现的危机表现在专制皇权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八股取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边疆地区出现危机;西方殖民势力入侵,闭关锁国等。 D项①②③④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出现危机的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准确识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出现危机的表现。 9.【答案】 D 【解析】“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题干评论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答案】 C 【解析】“永乐三年”是1405年,“有海军二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可见该船队规模巨大。根据所学判断此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ABD三项分别出现在明代、唐代与元代,不符合题意; C项郑和下西洋是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材料反映了乾隆皇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是夜郎自大的表现。为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清朝皇帝夜郎自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写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 A 【解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A项松江等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能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佐证题干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 13.【答案】 C 【解析】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但当时占主体的经济仍是农业。 ABD三项都不是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经济主体,不符合题意; C项农业仍是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经济主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14.【答案】 D 【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外来商品以通有无,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 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因而清政府实行了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这是大帝国被打垮的主要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所以中国被打垮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帝国”“注定……被打垮”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封建制度落后是题干里的“帝国”“注定……被打垮”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马克思的话语为依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15.【答案】 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直接后果签订了《南京条约》,A不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B不合题意; 《辛丑条约》的内容: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直接导致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189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此排除其他干扰项确定答案。 16.【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选项A正确; ?选项B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的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反映了科举制已僵化。 17.【答案】 D 【解析】题干“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措施。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废丞相,权分六部是题干材料中所指的政治举措,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18.【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最受外国人欢迎的物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ABD三项因果关系对应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清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的交流表述错误 ,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 (1)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苏州、松江等江南一带。 (2)英国 军事发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贪污之风渗透到军队,各级将领克扣军饷,士兵得不到温饱,武装力量大大削弱;中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 (3)闭关锁国。 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1)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杭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材料三“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说明当时英国军事发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联系所学知识,清朝前期,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清朝政治腐败黑暗,皇室铺张挥霍,官场腐化奢靡。贪污之风渗透到军队, 各级将领克扣军饷,士兵得不到温饱,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3)面对危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它限制了我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事业的发展,但严重阻碍了中国人民经济、文化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实力的侵略,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中国近代落伍了。 故答案为:(1)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苏州、松江等江南一带。 (2)英国军事发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贪污之风渗透到军队,各级将领克扣军饷,士兵得不到温饱,武装力量大大削弱;中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 (3)闭关锁国。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及明清时期的危机。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0.【答案】 (1)明成祖;非洲。 (2)郑和下西洋,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共享太平之福,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原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⑴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第一次郑和率舰队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一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人并没有凭借强大的国力欺凌弱小的国家;郑和下西洋的28年间,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说明了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敬仰和怀念。 ⑶本题考查两汉的对外交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汉武帝之后,西汉商人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的贸易通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朝时,我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导致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由于我国国力衰弱,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断遭到列强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明白开放导致国家强盛;闭关导致国家衰落道理。 21.【答案】 (1)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闭关自守、闭关政策)积极: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政治腐败。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4)坚持对外开放,完善民主政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济建设(两方面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联系所学知识,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清朝前期采用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明清之际,政治方面,封建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看君主专制发展到巅峰;思想方面,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土,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能体现对外开放、和平崛起、坚持改革、增强国家实力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闭关自守、闭关政策)积极: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政治腐败。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4)坚持对外开放,完善民主政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济建设(两方面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外交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