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单选题
1.导致明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B.?宦官专权?????????????????C.?连年天灾?????????????????D.?阶级矛盾激化
2.“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人版图。”材料赞颂的是( )???????????
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文天祥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英国??????????????????????????????????B.?美国??????????????????????????????????C.?西班牙??????????????????????????????????D.?葡萄牙
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民谣中唱“闯王来了不纳粮”是因为起义队伍提出了以下哪一口号( ???)
A.?均田????????????????????????????????B.?免赋????????????????????????????????C.?有田同耕????????????????????????????????D.?有饭同食
5.“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请客,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请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着说:“很好,没有骗我。”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皇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皇帝关心大臣
6.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
A.?明朝国力的衰退?????????????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响
7.《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B.?国家力量的支持?????????????C.?商品经济的繁荣?????????????D.?科举制度的完善
9.“它吸取了其他剧种特点,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被誉为‘国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它”是(?? ?)
A.?昆曲?????????????????????????????????????B.?秦腔?????????????????????????????????????C.?汉调?????????????????????????????????????D.?京剧
10.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有(??? )
①废丞相、创内阁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④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
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
1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前完成统一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
13.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是(??? )
A.?各级官吏贪赃枉法???????????B.?朝政混乱???????????C.?皇室贵族、宦官等疯狂兼并土地???????????D.?宦官专权
14.明代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越州????????????????????????????????????B.?景德镇????????????????????????????????????C.?苏州????????????????????????????????????D.?邢州
15.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6.下列关于阿骨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女真族的首领??????????????????B.?定国号为“后金”??????????????????C.?会宁称帝??????????????????D.?他就是金太祖
1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B.?明朝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D.?清代的文字狱
18.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
二、材料分析题
20.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判断说这段话的皇帝是谁。
(2)在这段材料中,找出他“罢丞相”的直接原因。(引用原文回答)
(3)依据这段材料,指出“颉颃”的含义。
(4)他告诫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引自《明季北略》
材料二:“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引自《绥寇纪略》
材料三“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
——引自《明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怎样的背景?
(2)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3)你认为“闯王”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导致“闯王”走向失败、清军入关的主要战役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谈道:“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方乃天下治平之根本。”
——《明史》
材料二:明末陕西社会状况摘选
年份
社会状况
崇祯十三年(1640)
粮价顿贵,每担2.8两
崇祯十四年(1641)
大旱,蝗,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
崇祯十五年(1642)
大旱,民死道路无计,人相食
材料三: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
(1)材料一中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天下治平之根本”?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3)从统治政策的角度,说说清朝初年抗清斗争不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宦官擅权,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土地兼并严重,民众怨声载道,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A项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符合题意;
B项宦官专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连年天灾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阶级矛盾激化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 C
【解析】“圣功岂在尊明朔”指维护明王朝的统治,“确保台湾入版图”指确保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判断这个历史人物是郑成功,郑成功率领舰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郑成功是题干材料赞颂的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3.【答案】 D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A.注意题干"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英国攫取中国领土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侵占香港岛,故A错误;
?B.1553年,美国尚未建国,美国是通过17751783年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故B错误;
?C.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向主要是在美洲,故C错误;
?D.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澳门问题的相关史实。
4.【答案】 B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导致农民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成为起义军的主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民谣中唱“闯王来了不纳粮”是因为起义队伍提出了“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A项均田和题干中的“不纳粮”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免赋是民谣中唱“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原因,符合题意;
CD两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李自成起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并理解李自成起义。
5.【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对臣子的言行完全掌握,这是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这说明皇帝通过特务机构完全掌握了臣子的言行,实质上是皇权不断加强,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君臣关系亲善,不符合题意;
?C.君臣关系紧张,不符合题意;
?D.皇帝关心大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象呈现的实质,注意题干显示的是现象,这里强调的是实质,要注意区别。
6.【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有条件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远洋航海活动,但是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难以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A正确;
?科学技术的落后并不是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B排除;
?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明清实行海禁”、团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C排除;
?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是禁调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奴仆,但不是郑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7.【答案】 C
【解析】A.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不符合题意;
?B. ?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举开始有了新变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这是文言文,要先读懂材料含义。
8.【答案】 B
【解析】A.印刷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宋朝和明朝时期,政府都大力支持医药学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 D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的道光年间,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ABC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京剧是题干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京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0.【答案】 A
【解析】明初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上的巩固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丞相、创内阁、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础,所以①②选项符合题意。③④是经济上的措施。?
A项①②是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明朝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为切入点,考查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君权加强措施的相关知识。
11.【答案】 D
【解析】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亏空,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
D项道光帝不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在位皇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康乾盛世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 A
【解析】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经过20年的战争,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统治。?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A项①②③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3.【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腐朽无能,朝政混乱,导致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
B项朝政混乱是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
14.【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代后来居上。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15.【答案】 D
【解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不符合题意;
?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题意;
?C.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难以存活,但是没有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6.【答案】 B
【解析】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A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定国号为“后金”的是努尔哈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女真族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名称和建国者。
17.【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通过阅读材料,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的八股取士。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是解题的关键,明朝的八股取士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章分八个部分。
18.【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明朝的建立的相关知识点。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意义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 (1)17世纪明末农民起义。
(2)李自成。因为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3)1644年率领农民军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山海关之战。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闯王”可知,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因此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农民起义。(2)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闯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起义军所到之处都能分到大地主的土地,免除赋税;李自成被称为“闯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3)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清军与农民军之战难免之际,发生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主动向清朝“借兵”一事,导致清军联合吴三桂与农民军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大战。
故答案为:(1)17世纪明末农民起义。(2)李自成。因为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3)1644年率领农民军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山海关之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0.【答案】 (1)原因:皇权旁落,宰相专权。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2)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②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③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3)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实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统治措施,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关于原因,依据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分析可知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皇帝权力削弱、下移,导致天下大乱。关于措施,联系所学回忆做答:他采取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2)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要求具备材料信息提取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旱,民死道路无计”、“粮价顿贵”、“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并结合所学分析做答: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
(3)本题考查清朝初年抗清斗争不断的原因及其影响,要求具备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紧扣题意“从统治政策的角度”,依据材料“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并联系清朝初期的统治措施相关知识概括做答:?统治政策:清初政府实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影响:人民的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故答案为:(1)原因:皇权旁落,宰相专权。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2)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②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③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3)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实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明清的历史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 (1)明太祖或朱元璋
(2)“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3)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
(4)加强君主的权力或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依据材料,可判断说这段话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罢丞相”的直接原因是“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颉颃” 的含义是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他告诫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或维护封建统治。
故答案为:(1)明太祖或朱元璋。
(2)“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3)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
(4)加强君主的权力或维护封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