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5.1.2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张华去北京旅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中,看到了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导游告诉大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膨胀的产物,张华一下子就知道了它其实就是( )???????????
A.?太和殿????????????????????????????????B.?坤宁宫????????????????????????????????C.?军机处????????????????????????????????D.?乾清宫
2.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这种现象( )???????????
A.?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
B.?得益于阶级矛盾的消除
C.?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其中属于清朝的有( ???)
①昭君出塞??? ②实行金瓶掣签制
③加固增修长城??? ④大规模改土归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6.如果给下边两副对联加一个共同的横批,最恰当的是(??? )
对联一
上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下联: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对联二
上联:拨云手指天心月
下联:拔剑光寒倭寇胆
A.?加强君主专制??????????????????B.?促进民族交融??????????????????C.?捍卫国家主权??????????????????D.?推动文化昌盛
7.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 )???????????
A.?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B.?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D.?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
8.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和巩固西北边疆的举措中,与乾隆皇帝相关的是( )???????????
A.?册封达赖和班禅????????????B.?平定噶尔丹叛乱????????????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9.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秦汉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1.清军攻下台湾后,主帅施琅认为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根据施琅的分析,设置台湾府有助于( )???????????
A.?稳定西北边疆?????????????????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对外扩张?????????????????D.?赶走荷兰殖民者
12.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 )???????????
A.?郑成功?????????????????????????????????B.?郑和?????????????????????????????????C.?戚继光?????????????????????????????????D.?忽必烈
13.晚清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
A.?莫高窟?????????????????????????????B.?大相国寺?????????????????????????????C.?紫禁城?????????????????????????????D.?八达岭长城
14.清朝初年,一位读书人在读书时,书面被一阵清风吹乱,便随手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不曾想被人告发,说他以此来有意讥讽清王朝,结果该读书人被判处死刑。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B.?压制文人???????????????????????????C.?敲诈百姓???????????????????????????D.?禁锢思想
15.明至清前期,为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国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使统-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以下措施按其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戚继光和俞大猷肃清倭寇
②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③郑成功打败荷军收复台湾
④清军平定沙俄支持的准噶尔叛乱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16.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
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1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管理??????????????????B.?加强文化控制??????????????????C.?促进思想解放??????????????????D.?巩固国家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此回答问题:
(1)唐朝时,文成公主人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清朝时清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2)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采取了哪些反对分裂措施?
(3)明清时期,为抵御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其中著名的有哪几次?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材料一中的“王”是谁?
(2)为巩固统一,“王”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王”自认为是千古一帝,而材料二中司马迁却认为“王”是暴君,你又是怎么看待“王”的呢?为什么?
21.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
(2)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3)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
(4)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三次分离子哪一年?
(5)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6)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7)写出新时期我国政府在这一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A.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用于举办各种典礼的场所,不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膨胀的产物,故A错误;
?B.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寝宫,不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膨胀的产物,故B错误;
?C.军机处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膨胀的产物,故C正确;
?D.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不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膨胀的产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答案】 A
【解析】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故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3.【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多元文化碰撞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同时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加之南方的自然条件更加优越,政府的支持等诸多原因促使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符合题意;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我国秦汉时期,不合题意,排除?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明清时期,不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_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答案】 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乾隆皇帝制定的“金瓶掣签”制度。故②④正确。①③两项分别出现在汉代与明代,排除。
C项②④属于清朝成功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5.【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来自于日本的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威胁东南海防,年轻的戚继光心忧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不符合题意;
?C. 西北地区遭受侵略,不符合题意;
?D.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戚继光所处时代以及戚继光的事迹的识记来回答,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 C
【解析】对联一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对联二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捍卫国家主权。
ABD三项和题干对联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捍卫国家主权是最恰当的横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理解与识记明清时期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的相关史实。
7.【答案】 B
【解析】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选项?ACD?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B?属于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8.【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册封达赖和班禅是顺治帝和康熙帝,A不符合题意;
?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是康熙帝,B不符合题意;
?设置驻藏大臣是雍正帝,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乾隆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注意和康熙帝的措施区分。
9.【答案】 B
【解析】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68—1840年是我国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不符合题意;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
?A.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
?B.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B项错误;
?C: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项错误;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表述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知识框架结构,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联系。
11.【答案】 B
【解析】A.稳定西北边疆,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实行对外扩张,不符合史实;
?D.赶走荷兰殖民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台湾府设置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2.【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郑成功,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强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船队登陆台湾,多次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郑和,不符合题意;
?C.戚继光,不符合题意;
?D.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3.【答案】 C
【解析】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题干中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紫禁城。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紫禁城是题干中的“伟大的建筑”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紫禁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紫禁城的相关史实。
14.【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初年”“文人”“讥讽清王朝”可知是文字狱。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严密控制分子,维护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故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是维护清朝统治,故选A?;
?BCD是清政府实行文字狱的表现或者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大兴文字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15.【答案】 B
【解析】①戚继光和俞大猷肃清倭寇是在明朝;②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是在1685和1686年;③郑成功打败荷军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④清军平定沙俄支持的准噶尔叛乱是在18世纪。
B项①③②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相关史实。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6.【答案】 C
【解析】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不符合题意;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段③是我国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繁荣,进入强盛时期,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交流活跃,这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看出这一阶段是我国的隋唐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答案】 D
【解析】A. 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不符合题意;
?B.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评价,按照这一原则来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属于历史观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概念,然后进行对照比对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8.【答案】 D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ABC三项都不是秦始皇采取题干措施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国家统一是秦始皇采取题干措施的共同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
19.【答案】 (1)册封班禅和达赖;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
(2)设置台湾府;平定准葛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皇帝通过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清政府采取了册封班禅和达赖、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2)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采取一下措施:设置台湾府;平定准葛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修建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
(3)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为抵御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皇帝通过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识记。
20.【答案】 (1)秦始皇或者嬴政。
(2)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王初并天下” “皇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王”是秦始皇。
(2)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促进了秦朝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政府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3)本题考查评价秦始皇。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还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机构;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建设贯通全国的交通网,他可以称得上是贡献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帝王。但是,秦始皇统治残暴,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徭役繁重,法律残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故答案为:(1)秦始皇或嬴政。
(2)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3)我认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个暴君。因为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但他实行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说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评价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1.【答案】 (1)郑成功。(2)《马关条约》。(3)抗日战争的胜利。
(4)1949年。(5)一国两制。(6)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7)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认识: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要想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证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等等。(其他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祖国统一相关知识。这个大题是比较简单的,各个小题都是都是很直白的答案。第一小题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北视为民族英雄。第二小题,我们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极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第三小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环抱。第四小题在内战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那是1949年。第五小题,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这是第六小题。第七小题对台 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通过以上探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谈谈认识。
【点评】掌握祖国统一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