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皇权强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1皇权强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5.3.1皇权强化
一、单选题
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小说中的一段描写:“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贼来。寡人亲审。’三藏又奏道:‘万岁,虽有锦衣卫,还得小徒去方可。””由此推断该小说最早应成书于(??? )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这一做法的终极目的是( )???????????
A.?适应军务需要??????????????????B.?保证决策机密??????????????????C.?提高办事效率??????????????????D.?强化君主专制
3.下面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组织机构的名称分别是(??? )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保护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言行
清朝

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A.?①锦衣卫 ???②殿阁大学士
B.?①锦衣卫 ???②军机处
C.?①东厂 ???②殿阁大学士
D.?①内阁 ???②军机处
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坊坑者……“”八股之害”(??? )
A.?钳制了人们的思想???????????B.?削弱了儒家地位???????????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
5.近代学者章太炎就《四库全书》的编纂评价说:“乾隆焚书,其阴骘不后于秦也!”现代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由此可见,两人都(??? )
A.?否认《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B.?肯定《四库全书》编纂的意义
C.?看到了封建专制对文化的摧残?????????????????????????????D.?主张要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规模圈占田地????????????? ②设立“廷杖”制度
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我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图示一到图示二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与明太祖的一项治国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B.?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置殿阁大学士??????????????????????????????????????????????????D.?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9.康有为用“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描述当时的读书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B.?八股取士???????????????????????????C.?重农抑商???????????????????????????D.?皇权强化
10.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要求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思想???????????????????????????B.?发展经济???????????????????????????C.?强化皇权???????????????????????????D.?巩固边疆
11.“(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治??????????????????B.?反对铺张浪费??????????????????C.?君主专制加强??????????????????D.?饮酒之风盛行
12.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篡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B.?科举制度完善??????????????????C.?儒家地位提升??????????????????D.?图书出版发达
13.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 )???????????
A.?设立六部???????????????????????????B.?设立军机处???????????????????????????C.?废丞相???????????????????????????D.?修筑长城
14.《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司政、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C.?加强君主专制??????????????????D.?扩大地方权力
1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胡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A.?浅议“焚书坑儒”??????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C.?简论清朝民族政策??????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16.如果你是下图中明朝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尽情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17.1794年9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失望地返回英国,出使的预期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欧洲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仍然仅限于广州。马戛尔尼使团的一名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出使经历:“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中国皇帝自认为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通商
②中国皇帝认为自己落后易受侵略而特别警惕
③英国使者不愿行中国君臣礼节激怒了中国皇帝
④中国以农为本、以陆为家不重视商业与航海
A.?? 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8.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特许设立了一个对外贸易机构,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A.?宣政院???????????????????????????????B.?内阁???????????????????????????????C.?广州十三行???????????????????????????????D.?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2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并简析“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具体措施。
(3)材料三的图示中,从唐朝到明朝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1.材料一: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待(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完成: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和职能演变过程,评述其实质及影响。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锦衣卫”可判断该小说应该是锦衣卫设立之后出现的,锦衣卫原是明太祖设立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明朝推断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内容。注意识记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特务机构的知识。
2.【答案】 D
【解析】A. 适应军务需要 ,不符合题意;
?B. 保证决策机密 ,不符合题意;
?C. 提高办事效率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军机处设立的影响,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保护皇帝,监视和镇压臣民。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
AC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①锦衣卫 ②军机处分别是题干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组织机构的名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锦衣卫和军机处的史实。识记锦衣卫和军机处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 A
【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的八股取士,使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A项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 C
【解析】“乾隆焚书,其阴骘不后于秦也!”“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都看到了封建专制对文化的摧残。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看到了封建专制对文化的摧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时期的文化专制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大致理解题干意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 C
【解析】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A项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与所学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说法错误,内阁和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是皇帝的顾问或侍从机构,不符合题意;
C项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D项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说法错误,不具体安排地方事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比较,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明朝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7.【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二三十年间,满清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疏辫等弊端,激起民众的反抗。①③④正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不是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主要原因,故②不符合题意。
D项①③④是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初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原因,要求具备分析和识记的能力。
8.【答案】 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图二是明朝六部制。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中央集权。
ACD三项与题干图示一到图示二的发展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与题干图示一到图示二的发展变化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与明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识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和明朝建立六部制的史实,掌握我国古代君权加强的过程和影响。
9.【答案】 B
【解析】据所学知,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不可自由发挥、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明朝“八股取士” 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巩固了专制统治。
ACD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八股取士是造成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取士的危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0.【答案】 C
【解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民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所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故选C;
综上所述可知,控制思想、发展经济与巩固边疆和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有关知识。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11.【答案】 C
【解析】A.君臣关系融洽,不符合史实;
?B.反对铺张浪费,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对臣子的言行了解的非常清楚,这说明皇帝派人监视臣子,这反映出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饮酒之风盛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由于这是文言文,只有理解其含义,才能进行理解回答,如果不理解题干含义,就没法回答。
12.【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废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以树立皇权威严,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A项君主专制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科举制度完善,不符合题意,题干现象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
?C项儒家地位提升,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地位的提升;
?D项图书出版发达,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图书出版发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君权加强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朱元璋在读了孟子的著作后,对孟子的有些话语很不满意,并要求儒臣修改其著作,说明孟子民本思想中有不利于君主统治的因素存在。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君权加强特点以及影响。
13.【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设三司、废丞相、设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由此可知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朱元璋强化君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解答时可以从题干信息“ 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 ”,再结合朱元璋的举措,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使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A项扩大六部权力不是实质 , 不符合题意;
B项改革丞相制度废除丞相制度,不是改革 , 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君主专制是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符合题意;
D项扩大地方权力是中央官制的调整,无关地方 ,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 D
【解析】清朝康雍乾三朝不断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君主专制,还不断兴起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ABC三项和题干三本书内容不符 , 不符合题意;
D项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最符合小胡同学的想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为依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16.【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著述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断,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ABD三项都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在考试卷中尽情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不可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取士制度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7.【答案】 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实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项①④是导致题干的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特许设立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并管理外国商人。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含义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 (1)隋朝。门第的高低。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解析】(1)根据题意,中国最早采用的选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家世来选拔人才。
(2)科举制度能够真正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点评】(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家世来选拔人才。
(2)科举制度能够真正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提高官员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依据才学选拔人才比家世门第更加公平,在整个社会营造起一种文化氛围,推动教育事业。
(3)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成为了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20.【答案】 (1)过程: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宋代发展。
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稳固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印刷术进步;经济的繁荣等。
(2)文臣任地方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州府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地方财税权,收归中央掌握;设置转运使等。
(3)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解析】(1)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可得出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宋代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稳固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印刷术进步;经济的繁荣等“是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可得出宋朝政府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有:文臣任地方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州府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地方财税权,收归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等。
(3)根据材料三“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明朝中央机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同唐朝相比较,明朝中央机构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4)根据材料信息“科举制的演变、宋朝对地方管理措施、唐朝到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故答案为:(1)过程: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宋代发展。
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稳固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印刷术进步;经济的繁荣等。
(2)文臣任地方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州府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地方财税权,收归中央掌握;设置转运使等。
(3)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的原因、宋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具体措施、唐朝到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21.【答案】 清朝雍正帝时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置了军机处,其特点是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从而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军机处的实质是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政权力的机要部门,从而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抓住有效信息: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职居密勿、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故答案为:清朝雍正帝时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置了军机处,其特点是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从而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军机处的实质是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政权力的机要部门,从而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军机处的实质及影响。解答本题应结合教材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去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