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经济的繁荣 一、单选题 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发展手工业生产?????????????????C.?发展商业贸易?????????????????D.?实行中央集权 2.《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3.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人引发了中国人舌尖上的革命。下列农作物是印第安,人在明朝带给中国的礼物是( )??????????? A.?葡萄????????????????????????????????????B.?胡桃????????????????????????????????????C.?占城稻????????????????????????????????????D.?甘薯 4.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D.?互相雇佣的关系 5.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大商帮的形成???????????B.?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国际贸易的频繁 6.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B.?大片领士丧失??????????????????C.?农业全面意退??????????????????D.?经济结构变动 7.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 荣的治世局面。下列治世局面与清朝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8.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 , 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文字狱 9.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徽商?????????????????????????????????????B.?浙商?????????????????????????????????????C.?晋商?????????????????????????????????????D.?潮商 10.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但是他吃不到( )??????????? A.?馒头???????????????????????????????B.?东坡肉???????????????????????????????C.?玉米粥???????????????????????????????D.?葡萄、石榴 11.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 A.?垦荒政策?????????????????????????B.?强化政治?????????????????????????C.?加强海外贸易?????????????????????????D.?加强军事 12.明清商业兴盛,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最活跃的是( )??????????? A.?晋商和徽商???????????????????????B.?晋商和川商???????????????????????C.?闽商和徽商???????????????????????D.?粤商和浙商 13.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是( )??????????? A.?玉米????????????????????????????????????B.?甘薯????????????????????????????????????C.?花生????????????????????????????????????D.?占城稻 14.“明清时期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商贸史上谱写过灿烂的篇章,创造过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是有其深层思想根源的。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管理有方,公平经商,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从上述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 A.?进取精神???????????????????????????B.?诚信精神???????????????????????????C.?匠人精神???????????????????????????D.?团结精神 15.“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并开拓了对外贸易。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下列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 A.?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 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 16.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徽商经营业务单一?????????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D.?江南商业市镇繁荣 17.清代广东政府规定,采矿业主只要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就可以取得合法的权益。这一规定将使广东地区的( )??????????? A.?地方商业税收日益减少 B.?矿主不受地方政府监管 C.?采矿业能获得更大发展 D.?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8.下列符合明清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是(??? ) ①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②棉纺织业重心北移 ③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 ④科举考试更加开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9.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明]谢肇涮《五杂俎》 (1)运用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出现的新现象,并指出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针对材料一、二中的现象,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0.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冯梦龙《醒世恒言》 (1)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21.明清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发展与打击并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明清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对照表 年号(年份) 人口数 耕地面积 (亿亩) 耕地亩产 (斤两/亩) 商业市镇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10年) 4673万 2.5 309 1106个县、1644个镇,人口过10万的大城市超过40座 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年) 6659万 4.12 346 各类城市、集镇39000个,10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每座在50至100万之间,北京、南京和苏州人口超过百万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2亿47万 7.4 367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乾隆盛世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诸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请判断材料二中的“大臣”隶属于哪一机构? 材料三: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此种宽衣大袖之兵,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中国人一切事项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 ——马戛尔尼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3)马戛尔尼对当时的世界与中国有着深刻的认识。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当时盛世背后潜藏着哪些危机。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故A符合题意;?? BCD与题干的信息“国之大计”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清朝的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这是“国之大计”。 2.【答案】 C 【解析】“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是指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推行垦荒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向外传播,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代不断推广种植。农作物甘薯是印第安人带给中国的礼物,故选项?D?符合题意; ?葡萄和胡桃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占城稻是从越南传过来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印第安人种植的农作物传入我国的相关史实。 4.【答案】 C 【解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C正确。 机匠受雇于机户,但人身自由并不受限。因此不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A错误。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双方不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所以B错误。 机户与机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不是互相雇佣关系,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生产关系,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答案】 B 【解析】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频繁,都属于商业发展的新特点。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属于传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明清时期的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等,市场的繁荣使许多原来的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位。 6.【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全面衰退。? ?ABC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结构变动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关键信息: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 7.【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盛世局面,故D符合题意; 开皇之治与隋文帝有关,故A不合题意;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唐朝有关,故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与清朝有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8.【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清朝闭关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9.【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故C符合题意;?? 徽商、浙商、潮商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解题的关键,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10.【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馒头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坡肉出现在北宋,葡萄和石榴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由西域传入中原,玉米在明代后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馒头、东坡肉、玉米、葡萄、石榴出现的时间。 11.【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顺治元年起,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推行的政策,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垦荒,促进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需选项进行分析,题意体现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所以选项中的垦荒政策符合题意。 12.【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3.【答案】 D 【解析】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 玉米、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广泛种植,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在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推广种植。 14.【答案】 C 【解析】根据“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可知,晋商有进取精神,A不符合题意, 根据“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可知,晋商有诚信精神、团结精神,BD不符合题意。 匠人精神精神题干材料没有涉及,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15.【答案】 A 【解析】 据“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选项A符合题意; ?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朝经济发展状况。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16.【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可知,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 A项徽商经营业务单一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经营,不符合题意; B项重农抑商政策废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自然经济彻底瓦解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江南商业市镇繁荣是题干材料突出反映的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江南市镇商业繁荣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的分析理解。 17.【答案】 C 【解析】采矿业主取得合法的权益,可以使采矿业获得更大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地方商业税的问题,A选项不符合题意。 采矿业主需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说明矿主受地方政府监管,B选项不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矿产的开发力度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了解清政府对矿产业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8.【答案】 A 【解析】明中期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农业生产发展,长江流域出现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棉纺织业重心北移;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盛。①②是明清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③④属于文化方面,且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项①②是符合明清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具备识记史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 (1)明初:废宰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文字狱。(一点即可)。清:设军机处、文字狱。 (2)农业:大量新品种被培育;手工业:高度发达,出现手工工场;商业:农产品商品化,“商帮”。老政策:重农抑商。 (3)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主张“工商皆本”。 【解析】(1)明清两代君主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文字狱,这些史实说明了材料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栽”的观点。。 (2)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出现手工工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晋商资本雄厚,徽商经营范围广泛。政府实行的老政策是指重农抑商政策。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工商皆本”。李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故答案为:(1)明初:废宰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文字狱。(一点即可)。清:设军机处、文字狱。 (2)农业:大量新品种被培育;手工业:高度发达,出现手工工场;商业:农产品商品化,“商帮”。老政策:重农抑商。 (3)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主张“工商皆本”。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的历史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 (1)生产目的由自已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 (2)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在当时在江浙一带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目的由自已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生产规模由小到大。 (2)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 21.【答案】 (1)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商业市镇增多,商业繁荣。 (2)军机处 (3)政治:专制皇权,腐败黑暗,阻碍社会发展;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对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 军事:主要使用冷兵器;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对分析问题能力的理解。 表格中每一列可以概括出一点。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 承旨 ”、“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 ”等描述可知 “大臣”隶属于军机处。 (3)本题考查近代前夜的危机,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 【点评】本体材料形式多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