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阻(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学习本节课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时期,并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电流、电压、电阻都是较为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电阻之前,学生已知道了电流,电压,对电阻学习起铺垫作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对电路中小灯泡的亮暗程度进行观察,进而有助于形象地理解电阻大小,有助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确立如下四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两次实验中灯泡亮度的区别,能准确说出电阻表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并掌握电阻单位的简单换算,体悟学科间的交互。 2、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准确说出各因素与电阻大小有着怎样的关系,理解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思考的习惯,体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如何将眼前的电路元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提问:为什么两个电路中的灯泡亮度不同呢? 用导线将电路元件相连。 根据已学知识认真思考并发言。 二、科学探究,探索新知 二、科学探究,探索新知 讲述:一个电路中连有放在“暗箱”中的导体。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更换导体,为什么此时电路中的灯泡亮度更暗了呢? 引出电阻的单位及表示符号。 提问:为什么电阻有大小呢?那么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该运用什么样的探究方法呢? 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实验电路图。 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各因素与导体电阻间的关系。 播放视频:(四)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将缠绕后的漆包线放入液氮中,观察串联电路中的灯泡亮度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提问:两个“暗箱”中电阻的大小为何不同? 思考并回答。 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并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电路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探究: 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进行交流与总结。 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粗细的关系,进行交流与总结 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的关系,进行交流与总结 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回答。 三、回顾总结,归纳提升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对于还有疑问的知识点,及时提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