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课前准备:斜面、小车、毛巾、细绒布、丝绸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教师: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我们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示图: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如关于旅行箱、足球、轮椅的运动。同学们思考,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以推轮椅为例,试着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事例的分析,为这节课的教学引入引路。 预设学生的回答:⑴因为手的推力使轮椅移动了。⑵因为不用力了,所以轮椅不动了。 ⑶推力是维持轮椅运动的原因。 教师:用手推动轮椅后放手,轮椅马上停下来吗? 学生:轮椅仍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教师:不受推力作用时,仍运动了一段距离,可见同学们的猜想“推力是维持轮椅运动的原因”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知道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可能运动,那么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作怎样的运动呢?从而引出新课。 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的作用,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物体去掉。如要研究电对生活的作用,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没电了会怎样。同样,要研究力对物体的运动,我们就来研究如果物体不受力了,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疑:请你来猜测: 静止在手中的玩具,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 刚滑出跳台的滑雪运动员,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部消失,他会怎么样呢? 学生对两种情况进行猜测;1.飘着、静止、掉落、往上飞...... 2.掉落、直着飞出去...... 【设计意图】:埋下疑问,带着问题学习。 思考:假如有人推着一辆小车在平路上行走,然后突然停止推那辆小车,小车不会立刻停止运动,它还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怎样才能增加这段路程呢? 学生:放斜坡上释放、使轮子更光滑、路面更光滑...... 教师: 1.引导学生往减小阻力的角度思考问题. 1).在车轮上涂油,或把路修的更平滑,车便可以运动得更远 2).减少外部的影响,即车轮内及车轮与路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 2.引导:假如,路是绝对光滑的,车轮间、转轴之间也毫无摩擦呢?这辆车会怎样的运动状态? 学生:一直运动下去...... 3.引导:运动方向怎么变?速度大小怎么变?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我们是怎么思考这个过程的? 小车能停下里是因为有阻力。怎么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让阻力逐渐减小,并减到0,从来来研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师生逐个解决并分析问题: 问题1:研究对象是什么?(小车) 问题2:研究什么问题?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受不同阻力作用时运动的距离有无差异?) 问题3:如何让地面有不同的阻力? (给水平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问题4:为了比较在不同材料表面小车运动距离的大小,还要控制什么因素? (同一小车、水平面上相同的起始速度) 问题5:如何控制小车在水平面起点的初速度相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简述能量转化的知识。 问题6:此实验中,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小车通过的距离) 【设计意图】:明确难点和控制变量思想 通过探讨,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 教师:步骤应该是怎样? 学生:先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 再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细绒布上通过的距离; 最后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丝绸面上通过的距离。 教师:演示实验: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思考: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实验记录表 教师: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得越 。 说明:物体由相同速度减少到零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慢。 推理:①阻力很小很小,运动距离 ,速度改变 。 ②阻力为0(水平方向不受力作用),运动速度 。 猜想: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那么它将 。 教师:水平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作用,它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推测: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何理解? 回顾:伽利略理想实验 400年前,伽利略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教学,感受科学的形成,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和修正。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读1:含义: (1)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教师:这个结论是实验室条件下能直接做出来的吗? (学生:不能。没有绝对光滑的材料、不受力的条件达不到......) 教师: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研究方法:实验加推理——理想实验模型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并非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说说看,哪些结论是从实验数据中概括出来的,哪些结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得到的?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读2:从以下关键词出发解读: “一切物体” 、“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 时候” 、“总”、“ 保持” 、“或” 。 应用1:答疑: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 1.静止在手中的玩具,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 2.刚滑出跳台的滑雪运动员,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部消失,他会怎么样呢? 应用2:分析:以下情况中,突然所有外力都消失了, 物体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1.球被竖直向上抛的过程中 2.球升至最高点时 力和运动的关系 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书本思考与讨论:甲球速度为什么越来越大? 乙球速度为什么越来越小? 丙球为什么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分析: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实验推理过程,适用条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 【设计意图】:深化概念,加深对第一定律的理解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 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