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核心教材图片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1.教材图1-1 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P3)现象:蒸发皿中白色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NH4HCO3NH3↑+H2O+CO2↑。2.教材图1-6 铁的锈蚀实验(P5)现象及解释:①铁丝表面产生红色物质,原因是铁与氧气、水反应产生红色铁锈;②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原因是铁生锈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瓶中气压减小。结论:铁在水和氧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易生锈。注意:①浓食盐水可以加快铁生锈的速率;②使用红墨水,有利于观察现象。3.教材图1-20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P13)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结论: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②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注意:①红磷必须足量;②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③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插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④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4.教材图1-21 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P15)现象:它们都变成黑色。结论:它们中都含有碳元素。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5.教材图2-4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C+O2CO2。注意: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时,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集气瓶中,以充分利用集气瓶内的氧气。6.教材图2-5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瓶壁上有水珠出现。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7.教材图2-6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P31)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注意:①铁丝的底端系一根火柴来引燃铁丝;②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④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8.教材图2-8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P35)原理:2KMnO4K2MnO4+MnO2+O2↑。注意:①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⑤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处;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到药品部位加热;⑦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⑧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氧气;⑨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9.教材图2-9 双氧水分解制氧气(P36)原理:2H2O22H2O+O2↑。注意:①导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这样有利于氧气排出;②双氧水滴加完毕,立即关闭分液漏斗活塞,防止生成的气体从分液漏斗中逸出。优点:①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②操作简单;③无污染;④可控制反应速率;⑤可随时添加液体。10.教材图2-10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P37)注意: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11.教材图2-13 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P42)现象:石蕊试液变红。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12.教材图2-14 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P42)现象: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紫色。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H2CO3H2O+CO2↑。13.教材图2-16 气体的收集方法(P44)提示: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图a);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图b);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即图c)。注意: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至接近集气瓶底部,这样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14.教材图2-17① 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用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处,观察现象(P44)提示: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满。注意: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处逸出。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5.教材图2-17② 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P44)现象: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结论: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注意:玻璃片的作用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流向。16.教材图2-18 电解水实验(P48)现象:①两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②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检验:正极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燃烧,证明是氢气。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注意:①通直流电;②实验过程中常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③负极与正极气体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氧气与电极反应而被消耗。17.教材图2-22 过滤装置(P50)提示:过滤操作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注意: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18.教材图3-2实验2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P63)现象:烧杯C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解释:烧杯B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变红。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9.教材图3-3 水与酒精混合实验(P63)现象:酒精与水的混合液并不能充满整个玻璃管。结论:微粒间有空隙。20.教材图3-4 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P64)现象: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更容易压缩。结论: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21.教材图(P66)提示:水电解的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水分子,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论: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③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22.教材图4-2 烧不坏的手绢(P93)现象:手绢完好无损。解释:酒精燃烧放热,使水分蒸发,水分蒸发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手绢的着火点,故手绢无法燃烧。23.教材图4-3 蜡烛不完全燃烧(P94)现象:玻璃片上有黑色物质生成。解释:蜡烛不完全燃烧有炭黑生成。24.教材图4-5 粉尘爆炸实验(P95)现象:硬纸板被高高掀起。解释:面粉颗粒很小,与氧气充分接触,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膨胀,引起爆炸。25.教材图4-9 几种消防安全标志(P98)提示:注意这些图标的含义和使用场所。26.教材图(P99)提示:①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①③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①本实验利用了铜的导热性;②热水的作用一是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27.教材图 “煤球”与“蜂窝煤”(P99)提示:“煤球”变成“蜂窝煤”的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完全燃烧。28.教材图4-11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P102)现象: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29.教材图4-12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P102)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保持平衡。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注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30.教材图5-9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P124)原理:Fe2O3+3CO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注意:①先通CO再加热,以排尽空气防爆炸;②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CO至冷却至室温,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同时防止液体倒吸炸裂玻璃管;③尾气处理:用气球收集、用酒精灯点燃(CO有毒,污染空气)。31.教材图5-11 炼铁高炉的结构(P125)提示:①由下而上依次发生的反应为:C+O2CO2、CO2+C2CO、3CO+Fe2O32Fe+3CO2;②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说明生铁的密度大于炉渣的密度。32.教材图5-12 铁钉锈蚀实验(P127)提示:③①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水;③②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③④对比说明酸可加快铁的生锈速率;③⑤对比说明盐可加快铁的生锈速率。结论: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或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酸或盐溶液会加快铁的生锈速率。注意:实验中的蒸馏水必须要煮沸,其目的是赶出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保证实验②中铁钉只与水接触。33.教材图(P136)提示: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或二氧化碳。注意:该装置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