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2、了解傣族、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了解我国地方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应用地图和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特色。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民居、服饰和饮食方面的地方特色。 2、自然环境对我国地方文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我国气候、地形、生物和地质等情况有所了解,知道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因素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又会影响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去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相结合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教平台 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采用课堂活动的形式,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思考,形成个人认知,并在和同伴的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认知,最后师生互动形成结论。图片展示中,补充了一些反映我国各地民居、饮食的图片,包括窑洞、竹楼、吊脚楼建造过程的图片,带有乡土味道的客家民居和客家美食的图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课时关系,本课第一课时只学习“对民居和饮食的影响”,“对服饰的影响”以后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民族服饰和饮食特色的图片 (适当讲解) 学生欣赏图片、轻声交流 (意在让学生感叹祖国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唤起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 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板书)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活动(一)气候(降水)对民居的影响 展示 “南方民居和新疆民居”图片,展示问题:1、说说两地民居的特点。 2、两地民居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活动(二)气候(气温)对民居的影响 展示“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四合院)”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南方民居窗户小、墙体薄,外墙多为白色,而北方民居窗户大、墙体厚,外墙颜色较深?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活动(三)地形对民居的影响 展示“吊脚楼和四合院”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湘西多吊脚楼,而华北多四合院?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活动(四)建筑材料对民居的影响 展示“窑洞和竹楼”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地区适合建造窑洞,西南地区适合建造竹楼?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活动(五)生产方式对民居的影响 展示 “蒙古包”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内蒙古的牧民喜欢住蒙古包这种会移动的民居?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小结) 我国各民居主要分布地区,民居特点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板书) 二、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活动(六)自然环境对食材的影响 展示 “南北方食材”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南方人主食多为米制品,北方人主食却多为面粉制品?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活动(七)自然环境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展示 “川菜”图片,展示问题:为什么四川、重庆和湖南的人们喜欢吃辣?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总结新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 (巩固练习) 展示课堂练习题,师生共同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