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案 7.5 黄土高原 中图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教案 7.5 黄土高原 中图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通过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 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 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获取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与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探索真理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与人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治理措施及成效
②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治理措施及成效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华夏文明寻根之旅”
创设情境:玲玲是一名来自厦门的中学生,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到底我们的祖先来自何方?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何神秘?于是她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开始了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
认真听课
以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高原之源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2.黄土高原的形成
材料一:在远古社会结束之时,黄土高原孕育了两大部落(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群体——炎黄民族,中华儿女有了第一个称号“炎黄子孙”。他们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包容性促成了多元统一文化体系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凝聚核心,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壮大进程。
黄土高原究竟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9图8-65,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31750086360


位置: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 游地区;北起C ,
南至D ,西抵B ,东到A__________。
2、范围:主要省(区)有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_。
小结:从寻找黄土高原范围,我们掌握了描述一个地区范围的方法,找出它的边界及包含的主要省份。
【转承】黄土,一种普通的土壤,广泛分布在地球的表面,但在中国,它却缔造了一个奇迹,在四十多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绵延不绝,堆积出广袤的高原,这是地球上唯一的黄土高原,这么多黄土究竟从何而来呢?

(二)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思考:1.黄土从何而来?
2.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选择在看似贫瘠和单调的黄土高原繁衍生息呢?
小结:针对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支持。黄土富含矿物质,疏松肥沃,适合耕作,加上河流在此冲积出平坦地带,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发育出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殷商时期这里森林茂密,草长水美,生机勃勃。
结合地图,完成学案,并上讲台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
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风成说”观点,并且黄土富含矿物质,适合耕作,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视频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易接受
承转
后来的黄土高原依旧如此生机盎然么?
新课讲授
高原之觞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材料二:越发繁荣的地方越有可能成为曾经的繁华之地,这片沃土人口在增加,人民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历代王朝的文明在此更替,战火纷争,森林逐渐消失,土地日益贫瘠。加之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自宋代以后,这片辉煌的文明诞生地开始被人遗忘,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图片(地貌景观)+配乐(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展示流水常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实验探究:从土壤、地形坡度、降水强度与植被覆盖率来探究。
【实验结论】
(1)在降水强度、植被数量、地形坡度相同的条件下,土质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
(2)在降水强度、植被数量、土质相同的条件下,地形坡度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
(3)在地形坡度、植被数量、土质相同的条件下,降水强度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
(4)在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相同的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
2.原因分析:通过实验现象,结合课件上给出的黄土高原土壤、地形、气候与植被覆盖率图片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提示:从黄土高原的土壤、地形坡度、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率分析)
人为原因: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与人为原因
(三)独特的黄土地貌
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 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
通过黄土地貌景观图与当地民歌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认真观察实验过程,探究水土流失与土壤、地形坡度、降水强度与植被覆盖率之间的关系
整理归纳实验结果,结合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归纳水土流失的自然与人为原因,并完成学案
认真观察独特黄土地貌特征
图片和配乐让学生更为直观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学生通过间接直观的实验视频,小组合作探究很容易总结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此环节在强化重点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承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古老的文明,会孕育出这里哪些特有的风土民情呢?让我们继续翻阅材料,寻找答案。
高原之情
3937005080
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
材料三: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服饰:羊肚子手巾当帽戴、皮袄和红腰带
饮食:土疙瘩变成金豆豆、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
传统民居:窑洞
艺术文化:剪纸、腰鼓、秦腔、信天游
通过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
以陕北六怪引入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快速激发学生兴趣
转承
有一首秦腔如此唱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齐吼秦腔”漫天的风沙不仅吹拂在这片黄土大地上,更是侵蚀着每一个黄土高原儿女的心灵。
高原之梦
绿色之梦
富裕之梦
365125196850文明之梦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

材料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占总面积的70.9%,每年向下游输沙量约达12.8亿吨,占黄河向下游输沙量的80%。水土流失降低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严重破坏农田,也使旱灾不断加剧,林草地比例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如何恢复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历代高原儿女的梦想。脆弱的黄土地上富集了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数以千计的高原儿女期盼美好环境与富裕生活,进一步实现文明之梦,达成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绿色之梦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小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转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治理后的区域已经重披绿装,生态恢复是高原儿女最终的梦想么?显然不是,他们追求的是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生态恢复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比如很多农民积极发展林木业增加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使当地经济发展呢?
(二)富裕之梦
1、阅读课文P104,说一说,为了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2、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阅读P101,102正文内容,并填写下表)
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民居
交通或通讯方式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思考相应的思考措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案
结合课本内容展开思考,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发展经济采取的有效措施:建设能源基地、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旅游、完善交通等
总结突出重点
与情感升华
高原之源(位置与范围)→高原之觞(水土流失严重)→高原之情(独有风土民情)→高原之梦(绿色之梦+富裕之梦→文明之梦)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华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在此交融;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黄土地貌雄浑壮阔,山川河流相间分布,特色产品名目众多,新型能源在此悄然升起;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领导人们高瞻远瞩,殚精竭虑的为陇东人民谋划出路,在实现绿色之梦与富裕之梦的同时,他们最终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之梦,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梦,反映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实现伟大复兴的美好希冀
回顾本节重点
在回顾本节重点的同时,将黄土高原发展历程与中国梦结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社会责任感
自悟小结
让学生请结合导学案,回顾学习流程,并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共同回顾和描述
让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的梳理,举一反三,抓住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以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为情境,设计“高原之源(位置与范围)→高原之觞(水土流失严重)→高原之情(独有风土民情)→高原之梦(绿色之梦+富裕之梦→文明之梦)四个标题展开教学,步步深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资源详实丰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这一难点,最后在总结中将区域发展与中国梦结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情感升华。
改进:在每一项学生活动布置之后,给学生留足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时间,才能兼顾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充分参与进地理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