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是在( ) A. 大都 B. 北京 C. 应天 D. 东京? 2. 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在家生闷气,监视他的人认为有可能是对皇上不满,就偷偷地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监视国子监祭酒宋讷的人应该隶属(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按察司 D.锦衣卫 3. 明朝灭亡后,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 ) A.吴三桂 B.黄巢 C.李自成 D.秦桧 4. 清朝时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下列哪位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5. 清朝前期,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首领是( ) A.戚继光 B.渥巴锡 C.郑成功 D.郑和 6.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 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响,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接受汉族文化 B.发展海外发展 C.巩固东南海防 D.鼓励官员进谏 7. 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交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所以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消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明清政治腐败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以农立国,轻视商业 8. 《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9. 我国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的情形出现在( ) A.明朝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顺治时期 10. 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四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 )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11.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赞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 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C.展示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 D.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2. 下面的《制瓷图》是中国明代某部科技著作的插图,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红楼梦》 13.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C.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D.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 14. 统治集团吏治腐败,财政匮乏,军备废弛,土地集中,赋税繁重,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开始于( ) A.康熙后期 B.雍正后期 C.乾隆后期 D.嘉庆前期 15.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 A.重本抑末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鼓励海外贸易 D.禁海政策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年代 耕地面积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1)材料一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2)材料二这一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17.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建筑是明长城的一段,明长城起止点各在哪里?秦长城和明长城有何不同?如何评价明长城? (2)图二中建筑的布局有何特点?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3)结合两幅图片,说说你的感想。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DAAB 6-10CDDCB 11-15DBBCB 二. 非选择题 16.(1)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①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加大。 (2)清朝前期。联系: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使湖广地区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重要的粮仓。 (3)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耕地. 粮食供给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清朝以农业立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7.(1)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多用石和砖砌筑。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2)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故宫。 (3)从中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无比自豪。 18. (1)闭关锁国 (2)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影响:①积极意义:在清朝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极意义: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切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