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文化教育革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2文化教育革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8.3.2文化教育革新
一、单选题
1.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欢迎。它曾经刊登过的文章是(
)???????????
A.?《变法通议》????????B.?《文学改良刍议》????????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中国土地法大纲》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革命???????????????????????????????????????????D.?发动民众,推翻政府
3.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现代的历史研究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京师同文馆????????????????????B.?《申报》报社????????????????????C.?《民报》报社????????????????????D.?商务印书馆
5.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兴中会成立??????????????????B.?《时务报》创办??????????????????C.?公车上书??????????????????D.?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6.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0
A.?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B.?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7.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局、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解放社等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编译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这些工作(
)???????????
A.?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B.?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
C.?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
8.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B.?仍然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
C.?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10.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
A.?百日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11.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使中国欲为强国……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B.?光绪皇帝软弱无能??????C.?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D.?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材料中的“他们”发起了(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3.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提出关于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下列观点与此时孙中山的主张一致的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4.下列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D.?致力于推翻清政府
15.清朝后期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以下当今著名大学中,源于19世纪末新式学堂的有(
??)
①清华大学???
②北京大学???
③复旦大学???
④北京师范大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清朝后期,近代报刊蓬勃发展。其中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

A.?时务报????????????????????????????????B.?万国公报????????????????????????????????C.?申报????????????????????????????????D.?国闻报
17.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
①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②近代报业和新式出版业的发展
③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④编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书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B.?精减机构???????????????????????????C.?废除八股???????????????????????????D.?裁汰冗员
二、材料分析题
19.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改编自《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
民国初年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年轻一族。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材料三:五四运动中,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一些工厂停工、铁路停运,直接威胁了军阀政府的统治,统治者惊慌失措。五四运动很快席卷全国20多个省,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探索活动,列举该活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位,并阐述该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激起五四风雷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20.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摘自康有为《立宪会议》
材料二: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剪辫子,放足之风席卷全国,先生的称呼代替老爷,人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成民国了。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风起云涌。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他参与的改良运动的名称。
(2)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起事是受到什么思想的指引?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辛亥年起事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李大钊宣传的思想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哪些成功实践?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开始兴办企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印刷业、船舶机械修造业等。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
材料二:1895年至1898年,中国新创办的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其中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合计有8家,资本总额400多万元。1895年,缫丝业中沿海地区丝车数为38569台,内地丝车数为7943台。至1899年,沿海地区丝车数为45278台,内地丝车数为29270台。
——摘编自冯小琴《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的主要原因。写出中国近代第一家民营工业企业的名称与创办人。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3)民族工业的发展对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思想产生积极意义,请举这一时期的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宣扬维新变法思想,那么他创办的报刊应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文学改良刍议》,不符合题意;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符合题意;
?D.《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要宣传维新派思想,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2.【答案】
B
【解析】根据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的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B符合题意;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是洋务运动的内容,A排除;
?C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排除;
?戊戌变法维护清王朝的统治,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3.【答案】
B
【解析】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答案选项B符合题意;
?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
?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
?现代的历史研究不完全是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以光绪的死因为依托,考查历史研究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紧扣材料,运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4.【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所以D项符合题意;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有关知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教师应加以提醒或提示。
5.【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公车上书”的实质及时间即可作答。
6.【答案】
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1902年到1912年,我国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906年到1912年,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月2月,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制,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建立起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出现,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历史的一次飞跃。因此,题干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故选B项;
?题干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和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紧扣题干中的“时间”,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
A
【解析】A.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从1921年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些工作目的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不符合题意;
?C.
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戊戌变法倡导博爱……”“这些思想观念……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戊戌变法的影响是在“思想观念”方面,材料中的“博爱、平等、人权”属于民主思想,所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选项C符合题意。
?A项和B项反映的是洋务运动,D项属于辛亥革命的影响。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内容,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9.【答案】
B
【解析】A.
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化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其中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力陈变法,推行维新,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不符合题意;
?D.
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A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政府时期都晚于戊戌变法,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学生要掌握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不要混淆。
11.【答案】
C
【解析】由材料“……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可知,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AB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ABD三项都不是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是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2.【答案】
B
【解析】A.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已经破产,故排除A。
?B.通过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题干中“他们”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高潮,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故B正确。
C.辛亥革命是采取革命手段,故排除C。
????????D.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儒家思想,与“被迫趋向于改良”不符合,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迫趋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传统范围内的改革”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3.【答案】
B
【解析】
A:?
师夷长技以自强,说的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
?B: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B项符合题意。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说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说的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思想的转变、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等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4.【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是共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时务报》和《民报》的相关史实。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是学习的难点所在。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5.【答案】
C
【解析】①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②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③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④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C项②④源于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源于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6.【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社会新闻,内容丰富,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有利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申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申报》的相关知识。知道《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7.【答案】
A
【解析】清朝后期,
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式教育制度等。
A项①②③是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变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8.【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废除八股的措施,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
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A项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不符合题意;
C项废除八股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符合题意;
D项裁汰冗员也只涉及官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
(1)例1:洋务运动;李鸿章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例2:戊戌变法;康有为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例3:辛亥革命;孙中山等;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新青年》等刊物极大的影响了年轻一族,说明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不顾公理,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3)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的探索活动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戊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新政、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激起五四风雷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民国初年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影响了年轻一族”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由材料二“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可知,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三“五四运动中,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一些工厂停工、铁路停运,直接威胁了军阀政府的统治”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是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故答案为:(1)例1:洋务运动;李鸿章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例2:戊戌变法;康有为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例3:辛亥革命;孙中山等;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新青年》等刊物极大的影响了年轻一族,说明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不顾公理,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3)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0.【答案】
(1)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
(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
(3)变化:从宣传民主和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成功实践: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立新中国等。
【解析】(1)本题考查梁启超思想、戊戌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可以得出实行君主立宪。第二小问,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可知,这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可以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等层面,逐条解答即可。要求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材料表达了两层意思: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第二小问,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伟大力量,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实践,即成立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道路、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故答案为:(1)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
(2)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
(3)变化:从宣传民主和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成功实践: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立新中国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梁启超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1.【答案】
(1)在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用企业丰厚利润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小
(2)资金少
、规模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3)1898
年进行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解析】(1)联系所学知识,在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用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合伙开办发昌机器厂在上海建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
(2)根据材料二“1895年至1898年,中国新创办的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其中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合计有8家,资本总额400多万元。1895年,缫丝业中沿海地区丝车数为38569台,内地丝车数为7943台。至1899年,沿海地区丝车数为45278台,内地丝车数为29270台”可见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
、规模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故答案为:(1)在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用企业丰厚利润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发昌机器厂,方举赞。
(2)资金少
、规模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3)1898
年进行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