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曹冲称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生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能按顺序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句子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交流讨论“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他善于观察、遇到事情爱动脑筋,能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顺序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感悟到聪明来自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学生 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生活,激趣导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学生简单描述大象的样子。(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 2.这么高大的象,它有多重呢?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就想到了测量它的重量的好办法,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曹冲称象》。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才7岁,和你们差不多大。那时候,既没有……(起重机)也没有……(电子秤),去看看他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动画课文《曹冲称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坐端正认真欣赏、倾听,重点观看曹冲做了什么。 2.学生自己读读故事。要求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举手询问。 3.学生接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想想课文中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谁的办法好。(教师简单总结概括:7岁的曹冲用“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三、识记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cáo chēnɡ yuán ɡēn zhù yì lùn zhònɡ ɡǎn chènɡ kǎn 曹 称 员 根 柱 议 论 重 杆 秤 砍 xiàn zhǐ liànɡ 线 止 量 2.带拼音指名拼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随时正音。 重点补充指导多音字: 169227510604515240086995 zhòng(重量) gǎn(秤杆) 重 杆 chóng(重新) gān(旗杆) 3.学生自由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加一加,比一比。) 加一加:干—杆 主—柱 比一比:称—秤 住—柱 竿—杆 4.分组比赛组词,看谁组的词语多。对重点字“称、议、重、杆、秤、止”的形近字辨析并组词练习。 322326068580242316068580161925068580826770685803810068580 议( ) 重( ) 秤( ) 杆( ) 止( ) 义( ) 里( ) 称( ) 竿( ) 此( ) 5.出示课件,走迷宫认读词语。“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画出刚才读的词语。 6.分自然段接读课文。提出要求: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再次正音。 四、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称、柱、底、杆、秤、做、岁、站、船、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说说自己会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字。) 2.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说写每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教师范写指导,学生书空。 (1)杆、柱:两个字都是木字旁,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底:下边的“氐”不要漏写末笔点。 (3)然: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首点应为垂点,其余三点均为右点;首点朝左下方运笔,其余三点则朝右下方运笔。) (4)重点区分“称、秤”。(观察字形,理解字义,组词。) 3.学生在课本中描红并独立书写。展示评价。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练习写生字,并标注拼音。各口头组词两个。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词 1.出示“摘苹果”的生字课件,认读生字:曹、称、员、根、柱、议、论、重、杆、秤、砍、线、止、量。学生开火车接读生字,并检查。重点用“称、秤、量” 组词。 2.回顾课文内容。课文中官员们和曹冲都想出了称象的办法,想想谁的办法好。(教师简单总结概括:7岁的曹冲用“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研读课文,探究文义,落实目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一同看大象的有哪些人?(课件相机标红:曹操、他的儿子曹冲、官员们)。 (2)你听说过曹操吗? 简单出示资料,了解: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在课本中画出描写大象特征的语句。(交流) 课件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出示大象的图片让学生看 图回答:理解“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感知象的高大。)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墙?把腿比作什么? 你可以用“……像……”造句吗? 补充句子: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像一个金黄色的圆盘挂在天空,好玩极了。 (2)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的可爱。 (3)课件相机出示第2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4)指名读句子。学生填空: 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一边____一边____:“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说说“议论”的意思) (5)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6)从官员们的议论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大,官员们特别想知道象有多重。) 读一读,比较句子意思的不同。理解“到底”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7)练习用“到底”说一句话。要求句子清楚明白,完整表达。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官员说的话。(“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简要说说官员们的办法的好处和难处。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你觉得官员们的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官员的办法不可行。直摇头: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称象的方法太笨拙了,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指导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读第4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句子排排序: ( )在船舷上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 )再把大象赶上岸。 (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 (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2)按称象的步骤圈出有关动词。(赶、看、画、赶、装、称)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3)练习说话:看着下面的提示,用“先……再……然后……”叙述称象过程。? 课件出示:(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先 再 然后) (4)指导朗读。读出曹冲的自信、胸有成竹的语气。 5.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微笑着点了点头”。“以船代秤、以石代象”这个方法行得通,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3)结果怎样?“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曹冲当时才几岁?“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总结: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很困难。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称象的方法,既保护了大象不受伤害,又简单易行,曹冲很了不起。 ①一起交流一下: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②交流后总结: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受到启发,能大胆表达想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曹冲的爱动脑筋,大胆表达。 三、拓展延伸 观看《晚上的“太阳”》,学生进一步体会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的好处。 四、布置作业 1.给同学说一说你曾经想出的好点子或者做过的机智的事情。 2.试着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有条件的同学和大人一起做一做曹冲称象的实验。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本课时,围绕“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展开教学,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与多媒体配合理解这一问题,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动画到文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会到曹冲的办法的巧妙,从而感悟曹冲的机智。 不足之处:如果用实物演示操作曹冲称象的过程,会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本文的趣味性较强,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还要注意读好关键词,如“才”“到底”。本课围绕“称象”的问题展开,第4自然段是学习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可尝试让学生思考其他称象的办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